好萊塢頂級大導演諾蘭的燒腦神作《信條》9月4日在中國正式上映。該片之前在英國、美國、韓國等地上映后票房成績不俗,更是憑借燒腦的劇情被影迷認為“起碼看兩遍才能看懂”。片中貫穿的熵、時間倒流等概念構建了一定的理解難度,男主角沒有名字更顯得別具一格。不過該片對普通影迷來說最大的障礙不是劇情,而是設定。在理解了《信條》三大設定之后,影片確實正如諾蘭自己所說:它就是一部穿越時空的007電影。
設定之一:未來人恨現代人
“曼哈頓計劃”成功制造了原子彈、結束了二戰,團隊里一位女科學家發現了能夠逆轉時間的方程式,她把方程式拆分成九塊之后自殺了。《信條》里設定未來的人類憎恨現代人,他們把這九塊方程式投遞到了現在,于是有了九個核大國,而大反派安德烈集齊了方程式,人類也面臨團滅的危險:隨著未來人逆轉時空投放“反熵”物質,人類將在正反時間平衡的一刻集體滅亡。
所謂熵,簡言之就是人類當下的生活規律:重力誘使下墜、子彈向前飛行、火焰讓人溫暖;而“反熵”的出現使得子彈從彈孔飛回槍膛、火焰讓物體結冰。《信條》里炫酷的場面嚴格遵守了反熵的規則:倒著行駛的汽車、從廢墟還原的大樓、從硝煙變成原狀的地雷、不斷恢復平靜的海浪……在熵與反熵勢均力敵之前,特工男主角“無名”要扭轉失控的現狀——大反派安德烈處在癌癥晚期,他臨終前決定穿越到一個特殊的時間點:之前他跟感情破裂的妻子凱特去越南度假,他想在游船上最溫馨的一刻用钚元素引爆時空炸彈,拉全人類陪葬。
設定之二:月光寶盒救自己
在反熵世界里,肺葉不再吸進空氣,反倒被空氣壓扁,所以從未來穿越回過去的人類需要戴著氧氣面罩,這也是片中區分正常人、穿越者的重要標志。戴口罩的無名和搭檔尼爾經歷了三個任務節點:烏克蘭劇院搶奪钚元素,任務失敗;高速路上逆轉時間爭奪钚元素,任務失敗;俄羅斯神秘小鎮搶奪方程式,最后關頭任務成功。在這個過程中,觀眾往往因為大反派安德烈陣營的穿越功能而迷惑:為什么安德烈每次都能識破特工無名的假口供?為什么他能識破妻子凱特的謊言?因為他不斷穿越過去,無名交代的隱藏钚元素的地點他都一一查驗,妻子的生活也在他的控制中。
片中飾演“無名”的男一號約翰·大衛·華盛頓是好萊塢巨星丹澤爾·華盛頓的兒子,橄欖球運動員出身,身手不凡。片中他與反派妻子凱特從對立到合作,感情戲并未深入,反倒是他與男配角尼爾(羅伯特·帕丁森)演繹的兄弟情非常動人。尼爾的角色在最后三十分鐘逐漸剝落外殼,他最早發現了穿越時空的真正秘密,發現了口罩者的真實身份,而一次次逆轉時空的過程里,尼爾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成就任務,擁抱原屬于自己的宿命。可以說,《信條》中的兄弟情大于男女情。
設定之三:沒有誰值得信任
《信條》是諾蘭第11部電影,影片公映首日豆瓣評分8.4,低于他的代表作《星際穿越》《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盜夢空間》,與他的《敦刻爾克》、《記憶碎片》等作品分數持平。從藝術角度來說,《信條》在諾蘭作品里屬于中游。不過在2020這個特殊的檔期,影迷在片中能夠感受到別樣的觀念沖擊。片尾三位特工成功拿到了九塊方程式,隊長突然拔槍相向,把九塊方程式拆成三份:他建議搭檔們分頭藏好各自的方程式,然后自殺,避免將來利欲熏心,也想集齊九塊方程式、毀滅整個人類。影片對人類的不信任、人類結局的展望激起觀眾深刻的思忖;正反角色們不是為了金錢,也不是為了愛情,都是為了各自對人類命運的預期而爭斗。在遭遇疫情突襲的2020,《信條》給出了一個極富沖擊力的質問:未來的人類會怎么看待現代人?(青報全媒體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