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報道,在魯迅博物館內的魯迅書店,契合熱播劇《覺醒年代》人物和故事原型的文創產品,近些天銷量一路上漲。印有《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封面的白色帆布袋,上周六一天就售出170多個,因為賣到缺貨,目前正緊急加印。

細看店內各式各樣的文創品:書簽上印的是魯迅的名句及出處;掛飾是由魯迅設計的北大?;?;布袋上專門選用了《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那一期的封面……有趣又有品的設計,兼顧了實用性和紀念性,大大提升了商品本身的文化傳播價值;正巧契合熱播劇的不少情景,又給商品增添了時尚元素,與年輕人同頻共振,受到消費者青睞自在情理之中。

一名看過《覺醒年代》后特意來書店挑選文創產品的大學生提到,劇中有不少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在《新青年》編輯部商討新文化運動宣傳事宜的場景,在魯迅書店一看到這個印有雜志封面的布袋,就感到很親切,愛不釋手。此外,社交平臺上,詢問哪里可以買到《覺醒年代》文創產品的網友不在少數;還有網友喊話制作方,希望盡快推出本劇官方文創產品,別讓粉絲在相關博物館里苦苦探尋。

無論是消費者搶購書店文創品,還是網友急盼買到官方文創品,都是對電視劇作品本身的肯定,也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追尋紅色記憶的生動體現。這也說明,紅色教育實踐與當代消費生活之間,存在融合共生的空間。

近年來,多地都推出了別具特色的紅色文創產品。比如,香山公園提取雙清別墅大門等元素的文創書簽以及紅亭、紅魚筆記本,不僅備受游客青睞,還在去年服貿會上大展風采;上海博物館以豐子愷作品《慶千秋》設計的紅色冊子等系列產品,吸引了不消費者的目光。這些飽含創意、構思精妙的文創產品,在無形中增進了游客與歷史的對話、與人物的交流。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