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6月2日2版

年夫順研發我國首臺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助力5G通訊、探月工程發展
“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在剛剛過去的全國第五個科技工作者日,中電科思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測試儀器首席科學家年夫順上榜2021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作為擁有26年黨齡的老黨員,年夫順曾帶領團隊研發我國首臺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家正在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檢測此類裝備是否合格所需的矢量網絡分析儀是“剛需”,而當時這項儀器研制技術被國外壟斷。核心技術學不到,先進儀器買不來,頂著重重壓力,年夫順和團隊開啟了一場自主創新攻堅戰。
當時,年夫順面臨的是“一片空白”——沒有技術參考、沒有核心器件、沒有生產配套,甚至連團隊都只有個位數的成員,一切都需要摸索著前行,其中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年夫順帶領團隊每天晚上加班到11點,就這樣“熬”了5年。在年夫順的記憶里,那5年可謂嘔心瀝血:“因為心里沒底,不知道研發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就要更加努力,所以每天吃飯睡覺都在琢磨,跟著了魔似的。”
1995年,我國首臺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在年夫順的團隊手里誕生,實現了此類儀器從“0到1”的突破,以科技自立自強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為我國航天、國防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年夫順加班進行研究工作。 耿婷婷 攝
年夫順有一周工作六天半的習慣。為什么要這么拼?年夫順回答:“在關鍵技術創新領域,全球競爭越發激烈,各個國家都繃緊了弦你追我趕,稍有松懈就會被趕超、被世界科技前沿拋棄,作為黨員,我更不敢有絲毫懈怠。”
長年累月的高強度工作讓年夫順吃飯沒規律,胃病伴隨多年。即使如此,他還是連去醫院做檢查的時間都抽不出來,總是委托同事代買胃藥。帶著這股拼勁兒,年夫順帶領團隊立足國家實際需求,不斷更新,推動以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為代表的國產儀器迭代發展,從“0到1”,再“從1到N”,設備性能不斷提升,功能不斷增加,成本越來越低,讓我國在相關領域從“跟跑”到“并跑”,并逐漸實現了個別產品的世界“領跑”。如今,相關成果已用于5G通信、探月等重大專項,實現了從核心器件、部件到儀器整機和系統的全產業鏈創新發展。
如今,年夫順已經年近六旬,率領的團隊規模不斷壯大。科研事業后繼有人,但他沒有退休的打算。“人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國家需要你干什么就干什么,我這輩子都是被需要的,還將繼續發揮作用,繼續被需要。”年夫順說。
黨員檔案
年夫順,1962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電子測試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電子測量儀器學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屆全國杰出工程師鼓勵獎、“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先進個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