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沂水人,不忘黨恩父母恩,恩當厚報;島城客居者,共續鄉情兄弟情,情同手足。”6月6日上午,青島新華書店書城舉行的一場畫冊首發義賣活動承載著青島臨沂兩地的深情厚意。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臨沂市經濟顧問梁清凡在老戰友、老領導和老朋友的圍擁之中,開啟了他主編的畫冊《唱支山歌 詩書畫作品集》的慈善義賣捐贈活動。據悉,義賣所得善款將全部捐贈臨沂市河東區八湖鎮劉店子小學,為其興建愛心圖書室。當日,來自島城社會各界的一百多位愛心人士參加了這場慈善義賣,大家踴躍購買畫冊,為沂蒙老區孩子奉獻愛心。
這個青島人有顆“沂蒙心”
在青島工作生活了49年的梁清凡依然自稱地道的沂蒙山人,他1972年從臨沂市河東區入伍,在部隊一呆16年,歷任北海艦隊137醫院戰士、俱樂部主任、宣傳干事。1987年他轉業到青島人民廣播電臺做新聞記者,后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青島站工作,從事新聞工作30余年,已累計出版了包括報告文學、散文在內的十部著作。

作者梁清凡。
他常說:鄉情是一壇老酒,再烈的老酒,醉人不過三天,可鄉情這壇老酒,卻能醉人一生。朋友們常拿他開玩笑,說老梁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作為一名老黨員,也是一位老軍人,一個沂蒙人,梁清凡想為家鄉再做點什么。做點什么呢?他說,考慮再三,自己別的都不會,也就會寫幾句,會‘爬格子’,那就發揮特長。去年,他借回鄉之際,與臨沂市的一些老領導和老朋友一拍即合,共同在家鄉發起了一個書畫征集活動,這些出自當地及周邊地區美術家協會藝術家的國畫創作共計100幅,梁清凡結合畫作內容,并嚴格按照唐宋詩詞格律,分別配以詩詞,又邀約知名書法家以詩詞為內容進行書法創作……于是有了今年四月份由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這本《唱支山歌 詩書畫作品集》,“書中100幅國畫、100首詩詞,100幅書法相得益彰,濃墨蘊真情,妙手見丹青,調色任縱橫,山花萬千重”,“畫中有詩,賦詩書法”,真可謂“壯麗一百年,唱支山歌頌”。這是臨沂市人大原第一副主任、黨組書記朱紹陽在畫冊的序言中的評價。
十年慈善公益 是沂蒙精神的傳承
自2010年開始,梁清凡就開啟了他的慈善公益事業,他將主編的《沂蒙詩畫》、《龍年放歌》、《詩畫蒙山》等著作,通過書籍義賣的方式,集結了超過60萬元的善款,為家鄉臨沂捐建了知春希望小學、電教室、愛心圖書室……不僅如此,梁清凡的善舉也激勵感召了更多的同行者。

儀式現場。
據了解,青島的紅妮集團正是聽說了他的事跡之后,也開啟了企業的公益之旅,而做公益的首選地就是梁清凡的家鄉臨沂;臨沂當地亦有企業加入到這位熱心公益的老黨員的事業中,愛心的隊伍不斷壯大。就在今天上午畫冊首發義賣活動現場,記者還偶遇了浙江香海慈善基金會青島分會的梁雅琦,她告訴記者,自己是青島人,梁老師的善舉讓她動容,臨沂厚重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也一直影響和打動著她,她的父親也是一名軍人,而她的書法老師也來自臨沂,所以今天她來助力,并不意外。

作者現場為圖書簽名。
就在義賣活動開啟前,梁清凡向記者報出一組數字:解放前臨沂市有420萬人口,有121萬人擁軍支前,21.4萬人參軍參戰,10.5萬烈士血灑疆場,從1938年到1949年十年間,涌現出了沂蒙紅嫂,沂蒙母親、沂蒙六姐妹等等感天動地的英雄事跡……正是他們,共同構筑起了水乳膠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他看來,沂蒙精神同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作為在青島的沂蒙人,這次活動,就是要將沂蒙精神傳承與發揚,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共同使命。
據悉,7月3日,“唱支山歌滿庭芳”第三屆全國書畫展,將在青島舉行,屆時,《唱支山歌》這本詩書畫集在冊的200余位藝術家的作品將在位于徐州路的出版藝術館展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