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6月9日第9版
城市“微更新”時代,越來越多的社區公共事項需要居民表決,但由于眾口難調,這一進程并不順利——
如何輕松跨過公共事務“第一關”

■在太平角六路附近,經過艱難的意見征集,一臺加裝電梯終于安裝完成。

■伏龍路周邊很多老房亟待維修,但居民在申請房屋維修基金的意見征集過程中困難重重。
近年來,諸如房屋維修資金使用、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公共事項若要順利推進,都需要跨過居民意見征集的“第一關”。伴隨著城市“微更新”時代的到來,社區意見征集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居民的生活中。然而,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第一關”走得并不順暢,如何有效跨過“意見征集關”,對事關百姓居民切身利益的社區事務能否順利推進至關重要。
現狀
為簽字居民“跑斷腿”
公共事項征集意見難
為了使用房屋專項維修資金維修屋頂,家住市南區西部老城一開放小區的段女士已經忙活了兩個多月,至今仍沒有下文。
段女士的房子建于1993年,在一幢七層建筑的頂樓。由于建成時間較長,近年來,降雨稍大屋頂就會滲漏。“今年降雨比較多,我家漏得格外厲害,不僅自家的屋頂漏,樓道的屋頂也漏。一場雨過后,房門內外的地板都是濕的。頂樓的屋頂屬于公共部位,我想用房屋專項維修資金維修屋頂,沒想到卻是困難重重。”段女士告訴記者,她先聯系了社區,社區給了她一張簽字表,讓她找全樓2/3以上的居民簽字,且表示“同意”的居民要占到簽字居民的半數以上后,才可以使用房屋專項維修資金。
“全樓上下近30戶居民,平日的交集很少,想收集到足夠的簽字并不容易。段女士說,她挨家挨戶拜訪,卻碰了一鼻子灰。有的房子空著,找不到房主;有的房子租出去了,房東不管;有人覺著頂樓漏雨和自己沒關系,不同意簽字;有人壓根兒不知道房屋專項維修資金的事情。幾天過去了,段女士僅僅拿到了三個“同意”,遠遠未達標準。
萬般無奈之下,她只得又尋求社區的幫助。盡管社區工作人員同意為其牽頭組織樓座居民簽字,但一個多月過去了,進展也不順利。“最近,我隔三岔五地打電話到社區,詢問簽字推進情況。社區工作人員每次都說‘同意’比例不夠,讓我再等等。眼瞅就要進入汛期了,這屋頂到底什么時候能修啊?”段女士有些焦急。
■房屋漏雨讓市民苦不堪言。

■房屋專項維修資金被稱為房子的“養老金”。
段女士的經歷并非個例。記者了解到,因為跨不過“意見征集關”,我市許多公共事項的推進都不盡人意。以房屋專項維修資金為例,截至4月底,我市房屋專項資金的使用率僅為2.4‰,由于無法征得足夠的“同意”,超過九成的居民在維修房屋時,只能選擇自費維修方式。
同樣,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在我市的開展情況也不理想,截至4月中旬,全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僅有400余部,與國內同類城市相比,加裝數量明顯偏少。
探因
缺乏成熟溝通機制
社區街道授權不足
社區公共事項意見征集為何難以達成共識?
市物業服務保障中心曾就此進行過專題調研。結果顯示,小區缺乏成熟有效的溝通機制,業主溝通渠道不暢是影響社區公共事項意見征集的首要原因。
“意見征集能否高效通過只是表象,其背后反映的問題是,居民之間是否存在一個成熟有效的意見溝通途徑。”市物業服務保障中心工作人員表示,調研發現,在有業委會的小區和居民較為穩定的房改房小區中,居民彼此較為熟悉,有著順暢的意見溝通渠道,大家經常就一些事項進行意見交流,能夠實現互信互惠。面臨房屋公共部位維修、既有住宅加裝電梯這樣的事情時,意見征集的通過率相對較高。而在沒有業委會的小區,或是人員變動較大的老小區,居民之間缺乏有效溝通途徑,平日里很少交流,一旦面臨需要統一意見的問題時,往往難以在短時間達成共識。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很多小區在公共事務征集過程中,相關利害人如果無法達成一致,而又缺乏有效的第三方調解機制,這一“困局”就難免陷于“無解”狀態。長期參與社區“微更新”的企業負責人蔣先生告訴記者,在意見征集的過程中,業主一旦發生意見相左、利益沖突、矛盾難以調和時,亟須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介入。而社區和街道是最為合適的“人選”,他們在操作過程中的權限、責任和態度,都將直接影響意見征集效果。
“根據房屋專項維修資金使用流程和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試點工作辦法,社區和街道本應積極參與相關工作,但在現實操作中,由于政策內容不具體、不完善,對社區和街道辦事處沒有明確授權,可操作性較低,部分社區和街道便以居民自治為由,將自身置于意見征集之外,不愿積極推動,這也使很多意見征集功虧一簣。”蔣先生說。
此外,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部分業主對公共事務參與熱情不高等,也是影響社區公共事項意見征集的重要原因。
解題
推出線上表決系統
搭建民主議事平臺
北京大成(青島)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文濤長期關注社區治理工作。他認為,隨著城市由“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昔日的“大拆大建”會逐步減少,“微更新”將成為城市發展的主流,在這一趨勢中,社區意見征集活動會越來越多出現。
“在‘大拆大建’中,政府和企業是主導,業主是被動參與的,在‘微更新’中,業主則處于主導地位。如果業主無法通過協商達成一致,會直接影響許多事項的推進,影響整個社區的發展。”王文濤表示,順應這一趨勢,青島應在小區推行建立順暢的溝通機制,提高業主交流意見的效率,促進達成共識。在這一過程中,小區業主自身要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參與公共事務,有關部門則要提供制度性保障和技術支持。“當前,受房屋出租和空置的影響,部分業主不在本小區居住是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由此引發了表決難問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外地一些城市探索建立了線上表決系統,可以遠程就公共事項進行表決,極大地提高了表決通過率。希望青島可以借鑒這一做法。”王文濤表示。
就如何發揮好社區和街道作用,提高公眾意見征集率,蔣先生認為,這既需要社區和街道扭轉觀念、主動作為,也需要有關部門對一些現行政策法規進行修訂,明確社區和街道和職權和義務,使社區和街道參與意見征集時更有底氣。記者了解到,為了推進社區公共事務的意見征集,杭州市在一些街道成立了由社區干部、黨代表、業主代表、業委會代表組成的“鄰里匯”臨時黨支部,搭建民主議事平臺,有效化解矛盾、促成意見統一。
“針對部分業主參與度不高的問題,還應該加大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鼓勵更多的人參與意見征集環節,提高征集通過率。此外,政府還須積極完善相關政策,消除社區公共事務意見征集中的各種桎梏。”蔣先生表示。據悉,為了免除不愿參與意見征集居民的后顧之憂,杭州市通過“搭建平臺+參保”“公約管理+參保”“業主自治+參保”等形式,率先推出全國首臺加裝電梯購買“15+2”電梯“養老”綜合保險模式,為電梯加裝后未來17年的維保、人身意外等問題上了一道“保險”,有效推進了意見征集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