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10日訊 6月9日至10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社、法治日報社、人民公安報、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新華網、人民網等媒體記者組成的中央媒體記者團來青就“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最新成果、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最新成效進行采訪調研。

座談會現場
在青期間,記者團先后與市委政法委、市政法各單位召開座談會,到嶗山公安分局反詐中心、嶗山區人民檢察院采訪點、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對青島市反電信詐騙工作、公益訴訟工作、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等工作進行實地采訪。

嶗山公安分局反詐中心
在座談會上,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陳金國,市政法各單位分管負責同志分別介紹了青島市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期間開展“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的相關情況。
陳金國介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以來,青島市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作為重要內容貫穿始終,牢固樹立為民執法、為民服務理念,組織動員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干警聚焦主責主業,忠誠履職、盡心服務,真正把教育整頓的成果落腳在為群眾辦實事、真辦事、辦好事的自覺行動上,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全市兩級政法機關開展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村居、進學校、進單位“六進”活動共17359場次,參與干警20718人次;組織“開放日”活動562場次,接待群眾13407人次。政法各單位堅持問題導向,出臺便民惠民政策措施325項。2020年,市委政法委牽頭在全市創新開展“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推動各級各部門更加廣泛地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2020年,各級各部門為群眾解決訴求252萬多件;2021年已為群眾解決困難97萬多件,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
在嶗山公安分局反詐中心,市公安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了近年來我市反電信詐騙相關工作。青島市公安機關依托市反詐中心與銀行金融機構和電信運營商建立的協作機制,暢通快速應急處置渠道,及時開展對涉案銀行賬戶的快速查詢、緊急止付凍結和資金返還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或減少群眾損失,加強對涉案電話、網址的封堵、阻斷和關停等處置工作,及時截斷詐騙犯罪通訊鏈條,提升對涉詐警情的應急處置能力。截至今年5月底,市反詐中心緊急止付賬號3600余個,止付金額6400余萬元;凍結涉案賬號9200余個,凍結金額41330余萬元。進行止付案件1420余起,成功返還受害人被騙資金500余萬元。

嶗山區人民檢察院采訪點大河東濕地
在嶗山區人民檢察院采訪點嶗山大河東濕地,嶗山區人民檢察院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了大河東濕地修復相關工作。嶗山大河東濕地,自2010年開始,這里大面積的濕地陸續被建筑垃圾填埋侵占,甚至被非法設置為建筑廢棄物收納場,大面積的灘涂濕地被建筑垃圾掩埋。嶗山區人民檢察院向相關單位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全面依法履行涉案查處職責,恢復大河東灘涂濕地的功能屬性。召開保護整改效果評估聽證會,通過“現場勘察+專家意見+聽證員聽證+檢察機關審查”相結合的形式,對相關部門履職情況和整改效果進行評估聽證。推動80余畝的濕地生態得到修復治理,同時帶動大河東河口17.5萬畝土地的整體生態環境實現改觀。

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
在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市中級人民法院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了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等工作。為了讓老百姓打官司“只進一個門、最多跑一次、可以不用跑”,市中級人民法院基本建成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融“立案登記、審判輔助、多元解紛、分調裁審、涉訴信訪、法治宣傳”功能于一身、體現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今年以來,全市法院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調解案件總數超過54000件,調解完結案件53000余件,調解成功30000余件,調解成功率57.58%,每個工作日有292件案件成功調解在訴前。全市法院速裁快審案件16633件,服判息訴率92.85%。訴訟服務中心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占一審民商事案件的57.89%。(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