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23日訊 麥浪翻滾、機械轟鳴、人頭攢動……如今正是麥收時節,青島農村大地到處是一片繁忙豐收的景象。今天,全國“三夏”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在膠州市召開。河北省、湖北省、江西省、青島市、廣西南寧賓陽縣、山西長治市等省市縣分別在會上作典型發言。來自農業農村部及全國各地的100多名農業生態戰線干部參加會議,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等專家學者蒞臨會議現場指導。

觀海新聞記者在青島鴻飛家庭農場500麥田看到,30多臺現代化全程機械化裝備一字排開,與會人員依次觀摩小麥收獲、摟草、還田、打捆、深松、免耕、植保等“三夏”全程機械化作業流程,集中展示小麥機收減損、北斗導航無人駕駛、秸稈粉碎還田動態信息化監測、高效無人機植保等先進技術。近年來,青島市大力發展秸稈利用現代化智能裝備,2019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全市在用秸稈粉碎還田機2600臺套、秸稈打捆機1100臺套,涌現出一批本土成長的優秀農機企業。例如,青島洪珠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入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獲得專利授權80余項;青島璐璐農業裝備有限公司暢銷“一帶一路”國家,享受政府政府產品購買補貼。

與會人員隨后參觀了膠州市李哥莊鎮秸稈收儲中心和秸稈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應用成果,特別是用高粱秸稈生產的“泊里”紅席,用小麥秸稈生產的“泊里”麥草畫,用麥秸草、玉米皮等生產的“新河”草編引起來自全國各地參觀者嘖嘖稱奇,目前產值高達30億元。

作為秸稈利用的重頭戲——肥料化利用,青島大膽探索,走在全國前列。目前,青島成功推廣“馬鈴薯秸稈+畜禽糞污堆肥”“秸稈尾菜+畜禽糞污堆肥”等6種堆肥模式,總結應用秸稈生物熱氣肥、滾筒式高效快速腐熟等10余項關鍵技術。青島市成立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協作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等參加項目技術攻關。在觀摩現場,工作人員詳細介紹了馬鈴薯秸稈納米膜覆蓋堆肥等青島先進的堆肥模式和技術,參會人員仔細詢問相關細節,迫切希望把“真經”取回去。

隨后,與會人員前往即墨區移風店鎮農業科技示范園,參觀了秸稈條垛式堆肥現場。相關公司技術人員介紹了生物多效堆肥、酵素與菌劑擴繁、快檢實驗室等三個模塊的內容。近年來,青島市堅持農用優先、循環利用原則,大力推廣實施秸稈堆肥還田。全市從事堆肥和生產商品有機肥的企業達到43家,年產有機肥50多萬噸,助推全市耕地有機質含量提高1.5個百分點,實現養地固碳、生態循環、化肥使用零增長。


記者從青島市農業農村局獲悉,全市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超過700萬畝,每年可收集350萬噸左右秸稈。近年來,青島市堅持全域整治、全程利用、全量轉化“三全”理念,采取法治化治理、肥料化利用、產業化帶動、項目化示范“四法”,將秸稈“變廢為寶”、循環利用,走出一條農業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6.6%。2020年,以政府令的形式,在全省率先出臺《青島市農業廢棄物管理暫行辦法》,將農作物秸稈等七類農業廢棄物納入法治范疇、依法治理。全域實施秸稈禁燒管理,全市火點數量逐年下降,總體態勢有效管控。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索秸稈還田、離田利用途徑,積極推進秸稈機械粉碎直接還田、秸稈生物堆肥還田和畜禽過腹還田,通過加工企業和農業生產服務組織發展產業化加工項目,每年有近40萬噸秸稈轉化為生物能源,年發電2.8億度,生產天然氣800多萬立方米。依托食用菌合作社,大力發展草腐食用菌,全市每年消納秸稈10多萬噸,生產草菇、大球蓋菇等草腐食用菌5000多噸。(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錫復春 通訊員 李穎慧 文/圖)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