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曲家的星輝,灑在家鄉的海面上
青年作曲家田田暢談創作歷程:音樂家要有大歷史觀
見山,見海,見自我,見大歷史觀。作為新生代中國作曲家的代表,青島籍作曲家田田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近年來先后榮獲2016年喬治·埃內斯庫國際交響樂比賽冠軍、北京現代音樂節交響樂大獎賽冠軍。田田的作品在東方文化、西方技巧之間自由出入,擁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大歷史觀,不論是古典名篇、現代詩佳作或者是城市人文主題,田田都能用音符予以闡釋,通過交響詩、管弦樂、室內歌劇、舞劇的形式形成文化觀照。作為青島走出的“85后”作曲家,田田認為“青島需要一個匹配大都市的海洋音樂作品”,而這樣一部作品與這樣一位年輕作曲家也讓青島樂迷翹首以待。

作曲家要有創造力
生于1987年的田田現任教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與青島走出的眾多音樂家不同,他中小學時期就讀于常規學校而非藝術學校。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時,他已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和較為全面的藝術觀念,因而能夠駕馭多種多樣的題材,比如室內樂《秋曇夜詠》、室內歌劇《三棱鏡》以及根據北島詩作《青燈》創作的室內樂作品《青燈夢影》。“我的創作有當代音樂,也有紅色主題,還有中國傳統文化主題,我個人認為知識儲備是第一位的,創作者不能偏科、不能偏食,要有一個大的歷史觀。”對于作曲家來說,如何將西方音樂的藝術遺產跟中國的悠久傳統相結合,是一個長期課題,“我覺得難點在于西方技術很多、很雜,并不完全適合東方的審美。西方音樂跟中國觀眾有些距離,尤其先鋒派跟大眾相距甚遠,所以需要中和一下,這種中和要考驗作曲者的觀念,能否把自己的創作跟西方技術恰當結合,展現中國傳統的審美和當代的審美,這是好幾代人要思考的問題。”
在高雅音樂領域,演奏家往往出現在聚光燈下,而作曲家則需要在作品的評獎、演繹、傳播里不斷驗證自己的創作能力。“作曲家的滿足感來自對聲音的想象,如果演奏出來的聲音和你的想象契合,說明你的作品很成功。作曲有意思的地方不同于演奏,作曲家將他的靈感從思維過程變成樂譜,這叫第一生產力,這里面貫穿了從古到今的靈性狀態。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創造,有了這一點才有第二生產力也就是‘演奏’,才有樂曲進一步的宣傳和流傳。”在創作的時候,作曲家還能與以往的大師“神會”,“大師也會遇到具體的創作問題,也會遇到表達的煎熬。”
青島的大海審美
海洋主題交響樂是中國交響樂的稀缺品類,青島近年來通過委約的方式一直在尋找能代表“青島的海”的交響樂作品。“青島確實需要一部海洋主題交響樂作品,而且這部作品要回避海洋表達的單一化。比如門德爾松擅長用音樂造型和形象暗示出海洋的狀況。海洋有多種多樣的特征,不同狀態的海洋也讓人們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之前的交響樂作品描摹海浪的起伏比較多,但更重要的是音樂中有沒有‘我’的存在——海不是在表面,而是在你的心里。海被當作永恒的課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海洋交響樂不只是單純的漲潮、退潮,不能把大命題寫小了。”田田認為,海洋只是青島主題交響樂的一章,“其實青島的城市文化、歷史和山水都可以寫,真正寫青島主題音樂,要把它從小漁村走到現在的歷程都呈現出來。”
作為一個“老市北”,田田對青島的老城生活有著深厚的情懷,“上海路見證了我的成長。最近,有些消息讓我很受觸動:華聯商廈拆了,那是我小時候常去的地方;老環球的天橋也拆了,現在中山路變化太大了。”
田田自認為比較“宅”,“讀書是我最大的享受,我愿意看書、看畫,冥想比較多一點,是一個比較面向自我的一個人。我在青島有很多朋友,同學一起聊天、聊音樂之外的事情,也是我放松的方式。”作為中國作曲界的“顏值擔當”,田田頗有偶像氣質,然而他不建議樂迷對嚴肅音樂家抱有偶像期待,“‘偶像’聽起來高高在上,而我太年輕了,還是要跟大家距離近一點。”(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