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青島城市學院在畢業生就業方面不斷順勢而為、補齊短板,就業數據亮眼,就業方向看好,就業流向廣泛,多專業就業率為100%。

據該校就業流向數據顯示,在2020屆畢業生中,畢業生流向十分廣泛,主要有協議就業、勞動合同就業、自主創業、基層項目、升學、應征入伍和出國等多個方向。就業方向也十分看好,就業人數較多的行業是建筑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青島城市學院是如何實現就業工作“不松懈”、服務“不斷線”、效果“不打折”的呢?

打好就業“組合拳”
下足“精功夫”
一直以來,在學生就業方面,青島城市學院從多方面發力,努力打好就業“組合拳”,下足“精功夫”。結合就業形勢,加強就業指導。針對2020屆畢業生,城市學院通過講座、交流等形式對輔導員、學生進行了10余次培訓和講座。充分利用社會和學校優質教育資源,采用網課資源、網絡直播、視頻錄制等形式進行線上就業講座。各系自行開展的就業指導講座和培訓線下約90場次,線上約122場次。
緊抓崗位供給,拓寬就業渠道。2020年,學校舉行了雙選招聘會,線下行業類專場招聘會近50場,線上線下提供崗位數量近60000個。加強招聘會的專業要求和行業集中性,更有利于目標專業的學生高效選擇、成功就業。
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資源,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目前在校內建成了工程實訓基地I、工程實訓基地II、NABA藝術中心等12個實習實訓基地,目前已經與406家單位簽訂了校外實習協議。2017級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邢增亮說,“我多次參加了學校和系里組織的綜合招聘會和專業招聘會,聽到了許多優質校友的宣講,更加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對我的求職和就業有非常大幫助。”
此外,學校還通過打造活動品牌,以比賽促進學生就業,多次組織學生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創業綜合模擬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以上工作在青島城市學院已經常態化展開。

政策進校園助推畢業生留魯留青
發揮校友力量共筑就業平臺
青島人社局、城陽人社局等部門多次走進青島城市學院,保障學校招聘工作順利進行。2019年12月3日、6日,由城陽區人社局主辦的“講座進校園”活動先后為學校畢業生提供了“簡歷設計與求職面試、引導大學生開啟職場之旅、畢業流程和勞動法律法規”三場精彩講座。從2019年起,連續兩年在青島城市學院大型校園招聘會中,都單獨設置了城陽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專場。共有142家城陽本地優質企業參加,提供崗位數940個,招聘人數2155人。2020年9月1日,城陽區人社局、思達公司來學校召開城陽區“飛揚計劃”基層服務崗位說明會。工作人員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引導,現場為應聘人員答疑解惑,通過現場宣講、問答等方式,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積極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基層,助力社會發展。這些宣講活動有效地推動了畢業生留魯留青并取得積極成效。青島城市學院2020屆畢業生留魯率為78.87%,留青率為37.69%。
2017級畢業生張德亮學習的專業是數字媒體藝術,他介紹說:“畢業后我想留在青島,因為青島的就業環境和就業政策都非常好。”張德亮已經拿到了兩家公司的offer,當前正在面試青島的一家文化發展公司,希望能從事影視后期類的工作。
青島城市學院積極搭建校友與學生全方位的互動平臺,持續引導和協助校友以多種方式支持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主動將長期積累形成的校友資源轉化為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勢。校友作為傳承學校文化與精神的重要載體,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每年的開學和畢業求職季,都會邀請“優秀校友”為學生提供更具深入性、實踐性的職業生涯輔導。多次舉辦校友專場招聘會,為畢業學生提供就業崗位,進而形成系部聯動、教師學生互動、校友社會推動的良好局面。

及時調整工作思路 順勢而為
廣泛應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
在傳統行業受到較大沖擊的情況下,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青島城市學院廣泛應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通過微信公眾號、就業官網、創業官網等媒介形勢做好就業工作。自2020年2月起,青島城市學院便及時建立了應急機制,以微信公眾號為就業服務咨詢平臺,及時解決畢業生就業相關問題。通過2次網絡調研、600個電話調研了解畢業生就業現狀,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建立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機制,旨在建立各類精準幫扶團隊,一對一幫扶學生就業。學校還制作了《就業知識一點通》、《就業形勢與政策》等視頻,分期向老師們普及就業知識。
青島城市學院就業辦主任黃芳說:“學校積極鼓勵學生轉變就業心態,拓展學生就業思路和渠道。未來,青島城市學院將在就業新常態下做好就業服務指導、深化校企合作、做好區域開拓,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通訊員 李北北)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