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武漢首輪集中供地土拍結束,22座重點城市首輪集中供地全部在上半年完成。這場集中供地的大戲啟幕于4月15日,長春打響 “第一槍”。
整體來看,22城雙集中供地是上半年百強投資的轉折點,隨著企業三道紅線指標不斷優化,二季度房企投資積極性顯著提升,TOP50強投資力度已經升至去年二季度的高點。

7月7日,青島市嶗山區張村河附近一項目工地現場。李鵬飛 攝
數據看,城市間分化愈加明顯,部分城市熱度較高,如杭州、重慶、深圳、廈門等,其中重慶、廈門樓板價平均漲幅為45%,也有部分城市的多數地塊以底價成交,如沈陽、長春等,而最后集中供地的兩個城市,上海和武漢的熱度則相對較為平穩,尤其是上海的土拍政策在多維度、高精度的調控下,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
據有關數據統計,2021年50強房企投資金額1.64萬億元,與去年上半年相持平。走勢上呈現先抑后揚,50強房企一季度投資力度延續了去年6月以來下滑的趨勢,二季度在集中供地帶動下,投資力度顯著高于一季度與去年四季度,與2020年二季度的投資窗口期持平。
業內認為,隨著第二、三批集中供地的來臨,未來城市、企業間的洗牌與分化仍會加劇,其中龍頭房企和國企、央企策略仍是率先“搶跑”,且優勢顯著,相較之下,中小房企拿地難度加大,僅能通過合作拿地或撿漏的方式參與。對于未能成功拿地的企業,尤其中小房企來說,及時轉移戰略布局、拓寬拿地渠道將是獲得新增土儲、保證企業持續運營的重要方式,但如何在權益和規模之間做取舍,將是此類房企面臨的一大考驗。尤其是第一輪規模房企“廝殺”之后,第二批集中供地或將是中小房企爭奪的好時機。(青島日報 )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