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特別喜歡看外甥女發來的她女兒成長的小視頻。
小女孩剛剛1歲半,性格開朗,活潑到不行,似乎對一切都充滿好奇。
在雨中,她穿著雨衣雨鞋快樂地嬉戲;
在路邊,她拿著小木棍探究“螞蟻王國”;
在小區,她無所畏懼地爬上體育器材;
在家里,她捧著大骨頭美滋滋地啃著……
看著孩子由著天性地成長,外甥女感慨地說:
“孩子現在還小,能多玩就多玩吧。畢竟在充滿壓力與競爭的社會里,像她這樣無拘無束的快樂日子能有多少呢?”
很多人都曾經和我一樣,有過“放養孩子”的想法,但在目睹了太多“內卷”的實例之后,這個想法很快就成了腦海里的一片浮云。
在焦慮無處不在的時代,我們都不敢,用自己僅有的一分田地去試驗。
但有人敢,她就是著名作家池莉。
我推薦外甥女看看池莉的散文集《和女兒一起長大》,因為在這本書里,我們能夠看到,原來孩子還可以這樣養!
如果我能早點看到這本書,我想我會嘗試著學習她的育兒方法。
在這本書里,我覺得有幾個育兒觀點堪稱為精華:

01.
“喜歡玩,那就玩吧”
盡管“雞娃”是個新生詞匯,但這種現象卻早已出現。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上就有一些興趣班了,甚至已經有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
看到身邊的家長忙著送孩子學這學那,池莉也曾十分焦慮,甚至也想給孩子報個興趣班。
可是當她看到孩子們被嚴加管束的樣子,她又覺得太可憐了。
面對此情此景,池莉決定走一條自己的道路——遵循孩子天性。

女兒上小學后,看到別的孩子都各有所長,池莉又開始焦慮了。
她問女兒想不想學點特長,如果想就報個課外班。
可女兒堅定地回答:不喜歡,不愿意,我就喜歡玩。
池莉決定尊重女兒的想法,即便她只是一個小學生。
在很多親戚朋友眼中,池莉是個溺愛孩子、不負責任的媽媽。
但她認為,所謂父母的責任,并非是把自己的焦慮強加在孩子身上,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才最為重要。
池莉說服自己尊重孩子的選擇,堅強地扛起了一切壓力,選擇了和女兒一起“反內卷”——喜歡玩,那就玩吧。
畢竟在生活中、在玩樂中,孩子同樣能獲得知識和成長。
02.
給孩子堅強有力的保護
池莉對女兒的“溺愛”,并非由著孩子的心思胡來,她是有自己的理念和章法的。
她說:“我并沒有幫孩子找到什么,我只是和孩子建立了一種我們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孩子在這種生活方式里非常快樂,孩子只要快樂就會更加聰明,她自己就會擁有戰勝現實困難的力量。”
① 保護孩子享受快樂的權利。
池莉敏銳地發現父母“焦慮”背后的心理困境:
其實,很多父母都無法從流行的觀念和模式中突圍出來,潮流的力量太強大了,大到他們來不及思索就被潮流裹挾,身不由己地跟著跑。
相比讓孩子背誦ABCD,池莉更愿意讓女兒在自然和玩耍中,建立對世界及生命的理解。

池莉的女兒呂亦池。
在女兒讀中學之前,池莉認為“玩,是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并且時刻保護著女兒的玩心。
她任由女兒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抓石子、溜旱冰、參加戶外活動上,陪著她種花、養蠶,親近自然,感受造物主的神奇魔力。
她的教育方式與學校形成了強烈的沖突,校長甚至親自找她談話。
池莉又一次站到了女兒這邊,并當面懟了校長:
快樂是生命的本能需要,它與學習知識并不沖突。
在池莉眼中,女兒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人們所謂“不正經”的玩樂上,但她內驅力逐漸被喚醒。
她主動學習游泳、練鋼琴也發自內心,在唱歌中她還了解了不少地理知識。
比起那些被父母老師逼著學習不快樂的孩子,女兒眼里有光,心中有熱情。
池莉覺得,自己的女兒才是孩子該有的模樣。
其實,玩樂并沒喪志。
隨著年級提升,女兒的生活能力和學習后勁越來越足。
七歲炒雞蛋,八歲養狗,九歲洗衣服,修理音響、電腦、門鎖,甚至馬桶都不在話下……
在她眼中,女兒有生活的感受力,能夠認真生活,就是教育的成功。
② 溺愛孩子虛弱的地方。
在女兒成長過程中,池莉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但坦白說,相比起母親的光芒,小時候的女兒天分平常,甚至有些敏感、自閉、膽小、怕人、隱忍……什么事都悶在心里。
但池莉并沒有在女兒身上找原因,而是開始檢討自己的強勢:
是不是自己的強,導致了女兒的弱?
池莉開始在孩子面前盡量克制與忍讓,適當地示弱來引出孩子內心的強大。
但遭遇那些欺負女兒的人和事,哪怕得罪人或者威脅人,池莉都會沖出來護犢子。
她的“溺愛”最終使得呂亦池的性格發生了變化:
女兒不再害怕社交了,她敢于向欺負人的小朋友說“不”了,她變得更自信。
03.
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接受她成為普通人
或許是母親給了足夠多的自由空間,或許自己從小就不被限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池莉的女兒比同齡人更早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更會拿主意。
從幼兒園到研究生,她都自己決定在哪兒讀,讀什么。

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強勢的池莉往往就退居二線,給予呂亦池支持和尊重,讓她自己做決定。
今年,呂亦池33歲,她本科畢業于倫敦大學學院(UCL),碩士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如今在倫敦從事市場活動策劃工作。
同時,她也是一位青年譯作者,雖沒有母親才華橫溢的文筆,但呂亦池過上了自己喜歡的人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普通人。
清華教授劉瑜曾在演講中談到:
一個社會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馬云、那么多朗朗,那么多姚明?
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
池莉教育孩子的方法,未必適用于我們每個家庭。
畢竟由于她的才華和名氣,能帶給孩子的紅利,不是普通家長能匹配的。
但我們可以借池莉的養娃經歷去寬心,像這樣快樂、信任、松弛的教育方法,最終養成的孩子是什么樣的。(作者|阿慧)
你贊同在教育孩子上進行“反內卷”嗎?你在教子方面有哪些心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