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可能是我見過穿“紅馬甲”的人最多的城市。街頭巷尾、站點景區,經常會看到一抹亮眼的“紅”,面帶微笑服務著每個需要幫助的人。而他們的名字就印在自己的馬甲上,又映在每個人的眼中,那就是——志愿者。
深圳在一些人流密集的街區設有固定捐血站,門口通常會支起涼棚,用于獻血人員登記、填報個人身體情況。中心書城的血站外、涼棚下,這一方的陰涼就是志愿者們服務的區域。“來獻血嗎?”看到有人駐足,一位頭發已經花白的志愿者立即微笑著起身詢問。路人笑著擺了擺手,這位和善的老者又笑著說:“是不是間隔時間不夠?獻血也不能太頻繁啊。”當有人來獻血,“扎針前”的準備工作都是由志愿者協助完成的,填報完個人信息,志愿者就把獻血人送進捐血站,熱情地送上牛奶和餅干,囑咐“先吃點”。
捐血志愿者指導來獻血的青島赴深實訓隊員填寫信息。
攀談中了解到,這位阿姨已經60多歲,退休后就加入了志愿者隊伍,數年來始終堅持參加志愿服務。“你參加志愿者了沒有?服務內容和地點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去網站報一下名就可以的。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愿者嘛!”阿姨聽說我對志愿工作感興趣,立馬開始了熱情的推介。我也確實有體驗一把在深圳當志愿者的沖動,可惜數天前我在隊友的提議下已經提交了參與志愿服務申請,但或許是在深圳停留時間較短的緣故,最終“審核未通過”。
涼棚下就是捐血志愿者服務的區域。
回想起來,最初注意到深圳志愿者,是6月份深圳出現疫情期間。突發事件來臨時,志愿者隊伍快速有序的組織和行動能力令我頗感驚訝。當時,外地來深人員也要和市民一樣就近參加全員核酸檢測,我們住宿的公寓旁就有一個檢測點。檢測開始之前,“紅馬甲”早早就到了檢測點,支起了排隊的圍欄。檢測開始后,從維持秩序到組織簽到,志愿者們更是提供了“全環節一條龍服務”。
往后的這些日子,與志愿者見面的次數可真不少,在市民中心,他們指引前來辦事的人操作電腦;在中英街入口,他們為游客預約入場提供咨詢;在大芬博物館,他們維持觀賞秩序……
大芬志愿服務站的電子屏,滾動著“來了就做志愿者”字樣。
值得一提的是,大芬博物館里參與志愿服務的義工大多顯得稚嫩。“我今年升高中,聽說高中學校有志愿服務的時長要求,正好趁這個假期提前來體驗一下。”原來,到了高中,學校就會對志愿服務有時長要求,有的要求總服務時長不低于40個小時,有的則是60個小時。雖然長短不一,但學生們表示“各個學校都有”。可給我指路的少年初中剛剛畢業,他的志愿服務是不算時長的。“沒做過志愿者不就落后了嗎?”交流的時候,這個少年有些羞澀,目光一接觸就快速挪開,仿佛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做了好事。但總是一開口就帶著微笑,又似乎特別想給別人送去溫暖。
開展志愿服務,深圳是先驅者。1990年,由46名志愿者組成的深圳市義工聯注冊成立,成為國內第一個正式登記注冊的志愿服務組織。“有困難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成了這里最溫暖的口號。30年長路,深圳市已經發展成為擁有注冊志愿者208萬人、總服務時長81659030小時的志愿者之城。
市民中心里的志愿者為群眾提供幫助。
做得好不好從來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志愿者之城”也不是單純地靠人數和時長來取勝。自2011年提出打造“志愿者之城”以來,深圳先后經歷了提供基礎社會服務路線的1.0版,向信息化支撐、專業化發展靠攏的2.0版,推動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凝聚社會共識的3.0版。如今,塑造城市文明、承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功能的4.0版本正在推進建設中……
“紅馬甲”早已成了深圳人心中的驕傲,更難能可貴的是,“紅馬甲”已經成了下一代深圳人心中的向往。(青島市第六批赴深圳體悟實訓干部 趙哲龍)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