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導語:
巍巍大澤葡萄香,九月的大澤山,葡萄的芬芳令人沉醉。淄陽湖畔的葡萄大觀園里,鮮食與文化交相輝映,猶如一場盛宴讓人印象深刻。這里是青島地區葡萄品種最全的觀光園,昌云軍用三十年時間,將他的葡萄產業賦予了詩意和人文,打造了這個擁有200多款葡萄品種的“葡萄硅谷”。
如果時間可以回溯,昌云軍不敢想象,當初連葡萄都不會管理的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家喻戶曉的“葡萄大王”。從果農到專家,昌云軍一路坎坷走過了三十年。堅守初心的他,憑借著內心的堅韌與行動上的果敢一次次扭轉乾坤,創造著自己的輝煌;砥礪前行的他,帶動當地農戶走上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路,幫著果農們脫貧致富。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9日訊 大澤山的葡萄熟了!伴隨著第34屆“中國大澤山葡萄節”在大澤山鎮的開幕,昌云軍又開始忙碌起來。淄陽湖畔的葡萄大觀園,成了各地市民必去的網紅打卡地,每天2000多人次的接待量,讓園區里的工人忙得連軸轉。“葡萄觀光區”、“葡萄文化長廊”、“葡萄博物館”、“葡萄采摘區”……游客們在品嘗葡萄的同時還能學到關于葡萄的知識。
昌云軍的光環很多,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先進個人、山東省十大科技能人、山東省鮮食葡萄研究所所長、平度市大澤山農科園藝場廠長、高級農技師、葡萄大王……可又有誰知道,光鮮的背后是一段坎坷的創業路?坐在葡萄架下,昌云軍跟記者分享起了他與葡萄園的故事。
回憶
高考失利與葡萄結緣 艱辛的創業路
“轉起來,看看哪個團隊配合的好,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任務。”葡萄大觀園的葡萄長廊里,島城一家公司的員工們正在比賽,有趣的游戲逗得附近品嘗葡萄的游客們笑聲不斷。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大澤山的葡萄全國有名,大觀園里的葡萄更是種類繁多,在這里能吃能玩,同事們都很喜歡。“我們來的早,先吃了會葡萄就來這里占地方玩會游戲,等人多了我們去山頂玩。”葡萄節期間,大觀園里日接待量猛增,已經連續三年來這團建的負責人很有經驗,早早帶著同事來搶地方。
葡萄大觀園的主人昌云軍,是土生土長的大澤山人,這個被大山包裹的小鎮,擁有著悠久綿長的葡萄種植歷史。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以種植葡萄為主。昌云軍第一次接觸葡萄種植是在高考失利后,“那時候家里窮,父親是個抗戰老兵,常年身體不好,收入來源全靠母親做衣服賺的。每件衣服一兩塊錢,幾乎是整夜整夜的不睡覺。高考失利,就沒再打算復讀,包了兩畝果園,開始學著人家種葡萄。”
少年人做事信心滿滿,帶著對未來的滿腔希望,一心幻想著能跟別人一樣收獲累累果實。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因為缺少種植經驗,一場大雨把長得好好的葡萄全毀了。“那個時候剛開始接觸種葡萄,什么生長規律、病蟲防害什么都不知道,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葡萄一片片爛掉。”昌云軍回憶著說。
第一次的葡萄種植,以滿心希望開始,以無措失敗告終。不服輸的昌云軍并沒有因此灰心,他開始認真研究起葡萄種植,通過不斷的向附近種植葡萄的農戶討教經驗,悶頭在葡萄地里研究種植。每一次去到平度市里,都要一頭扎進書店尋找有關葡萄專業的書籍,買回家細細研讀,將里面的知識吃透摸透。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堅持,幾年之后,昌云軍的葡萄終于有了盈利。
他說,那時候大部分的葡萄都是送往酒廠釀酒,但送往酒廠的葡萄每斤只能賣出兩毛錢。也有少部分早熟的品種拿到市場去賣,竟賣到一塊多一斤。“同樣的葡萄,居然有這么大的價格差異?”昌云軍十分詫異,自此,他開始關注起葡萄的品種研究,并成立了一個小園藝場。一個偶然的機會,昌云軍的園藝場成為了中國農科院實驗基地,通過中國農科院的平臺,昌云軍開始接觸到更多的正規的葡萄種植戶,參與了很多全國規模的講座、會議,學到了更多有關葡萄種植的知識。他不斷的吸取進步,只用短短兩年的時間,便成功培育出兩個葡萄品種。昌云軍與葡萄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不可分。
成長
種出中國最甜葡萄 引新品種改良
“記錄在冊的葡萄品種大概有16000多個品種,適應性很強,大部分地區都能種。所以每年我都會引進很多葡萄品種,用來挑選更好的更適合的葡萄。”為能更好更多的了解、種植、研究葡萄,昌云軍的葡萄基地每年都要引進上千個葡萄品種。但能夠真正成活下來的,不過200個品種左右,適合投入規模種植的,也只有10個。
2001年,昌云軍去韓國考察葡萄品種,通過一位韓國朋友的幫助,他從日本引進了一種叫做“金手指”的葡萄品種。金手指果實為弓形,色澤金黃,頭部呈現尖型,因此得名“金手指”。昌云軍就是被其奇特的外形所吸引,不惜花重金以每顆苗一萬五的價格引進到自己的葡萄園。
當昌云軍開始親自種植栽培金手指時,又發現該品種雖然風味獨特,外形討喜,但它的的產量是非常低的。為改進金手指產量過低,昌云軍開始研究改良,通過不斷嘗試采用嫁接、改良、選優等不同手段,歷經幾年時間,終于在2003年時,培育的金手指結出了大量果實。但這并沒有讓昌云軍感到滿足,他繼續不斷的研究改進。在2006年,全國葡萄擂臺賽葡萄含糖量項目中,昌云軍憑借改良后的金手指25.22的含糖量奪得第一。
又一年,昌云軍培育的“金手指”再創新高,含糖量突破去年的25.22,提高到26.1的高度。連續兩年擊敗人們心目中中國最甜葡萄——新疆葡萄,蟬聯“中國最甜葡萄”之冠。比賽過后,金手指的價格一路飆升,曾賣到268元每公斤。而“葡萄大王”的稱號,也是從這里開始慢慢傳開。“這是我印象里,價格最高的一種葡萄了。”昌云軍說。
收獲
從種植戶到“葡萄大王” 傳播葡萄文化
2005年,昌云軍參觀上海的“葡萄主題公園”。公園里,他見到了非常具有震撼力的“葡萄文化長廊”。他自問,有著兩千年葡萄種植歷史的大澤山,為什么不可以也建一個主題公園呢?說干就干,昌云軍開始了著手準備。2007年,投資1000多萬的“葡萄大觀園”建成了!
大觀園依山而建,以路劃分區域,“葡萄觀光區”、“葡萄文化長廊”、“葡萄博物館”、“葡萄采摘區”……昌云軍還從大澤山的一個葡萄園中挖來了“鎮園之寶”——一顆一百多歲的老葡萄樹。在這里,昌云軍將大澤山的葡萄產業賦予了詩意和人文。
“單在觀光區就有100多個葡萄品種。其中包含了很多稀有品種,就是希望游客們在游玩的時候,還能更多的去了解葡萄、認識葡萄、品嘗葡萄。”昌云軍說,觀光園里有世界各地200多個葡萄品種,其中幾顆還有稀有品種,來到這里的游客在吃喝玩樂之余還能學到許多知識。
“他是我們大澤山葡萄的領軍人物,推動了大澤山葡萄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大澤山葡萄的品牌。”大澤山鎮一位負責人如此評價昌云軍,“‘葡萄大觀園’符合大澤山鎮旅游產業整體規劃的發展,也是大澤山對外展示的窗口。”
從最開始只有兩畝葡萄地,到現在擁有占地200多畝的葡萄觀光園,這離不開昌云軍的每一份努力。他不僅僅是自己進步,還將多年來葡萄種植的經驗編寫成書籍,出版了《葡萄新品種新技術》、《中國大澤山葡萄》、《葡萄》等一系列書籍。葡萄架下三十多年的辛勤勞作,他用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培育每一株葡萄。從最初的什么也不懂的葡萄種植小白,到現在家喻戶曉的“葡萄大王”,昌云軍用無數的日夜見證了每一株葡萄的成長,也實現了自己的蛻變。
記者手記:
輝煌的背后總是有著心酸的故事!昌云軍的成功離不開他始終堅持的初心——認準一條路堅持走下去,探索困境所賦予的意義。從少年時的高考失利開始與葡萄親密接觸,葡萄架下辛勤三十余載,昌云軍將最好的青春奉獻給了他深愛的這方土地,他用汗水換來最樸實的收獲,也實現了人生的蛻變。
作為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他砥礪前行,只為將大澤山的文化深耕,讓大澤山的美名傳的更遠。他常說,做人要學會堅持,要學會面對困難,解決困難。他做到了!他將“葡萄大王”的功名藏于身后,把更多關于葡萄的故事通過“葡萄大觀園”講給南來北往的游客們聽。(青報全媒體記者 馬丙政 蘭昌云)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