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2日訊 提起朱美玲來,嶗山區北嶗社區居民沒有不豎起大拇指夸的:“家長里短的,誰家沒個矛盾?可四世同堂的朱美玲又當兒媳,又當婆婆,把老人孩子都照顧得妥妥當當的,就沒見過他們一家人紅過臉。” 年過六旬的朱美玲笑容慈祥,交談中,她總是謙虛地說自己只是個農村婦女,但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農村婦女”卻有著一套獨特的生活“大智慧”。

全家福。后排:兒媳隋文平、兒子胡保友;中:朱美玲、胡孝幫;前排:小孫子。
剛結婚時,朱美玲和丈夫既要贍養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公公婆婆,還要撫養呱呱墜地的兒子,日子過得并不富裕。但再困難的日子也要勇敢面對,朱美玲和丈夫靠自己的雙手,白天下地參加勞動,晚上靠借錢購買的腳蹬縫紉機給南村北疃的鄉親們縫衣服、裁褲子、修褲腳、鑲花邊,掙些零用錢補貼家用。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只讀過初中的朱美玲深知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她發誓:不管日子多困難,哪怕砸鍋賣鐵,也要盡力供兒子讀書識字!

朱美玲。
時光飛逝,轉眼間,兒子胡保友研究生畢業了,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朱美玲一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村里蓋起了樓房,建起了文化館,朱美玲“簡直說不上這高興勁兒”,她說:“黨和國家對咱這么好,咱為啥不做好事?”
都說婆媳關系難處,但兒媳婦隋文平卻說“婆婆待我就像親媽一樣親”。“做人做事都是互相的,村干部帶著咱過好日子,咱村民就認可他們。”朱美玲認為,持家之道也是如此。“我對上孝順公婆,對下善待兒媳,教育子孫,家里就沒有不和睦的。”直到現在,朱美玲還經常到公婆家照顧他們的起居。逢年過節,兒媳婦也總是想著她,給她買衣服鞋子、保健食品等。“有個好兒媳,比兒子還好呢。”朱美玲覺得這樣的日子很滿足。
最讓朱美玲驕傲的還是她上小學的孫子,在大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小朋友既懂事又聽話。“誠實、孝順,學習也好,什么書都愛看,家里的書柜上擺的都是他的書。”說起小孫子,朱美玲有說不完的話。“家里人一起吃飯,他都要等到長輩來了才上桌。”
由于時代的原因,沒有入黨是朱美玲一直以來的遺憾。“但我的兒子兒媳和公公都是黨員,咱也得用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呀。我常跟兒子兒媳說,你們努力工作為國家服務,我就在家給你們搞好后勤。”朱美玲自豪地說。“前段時間,國家給我公公發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小孫子鬧著要我拿出來給他看,還說要好好學習,將來也要像老爺爺一樣入黨。”
小家和睦,大家也沒落下。在社區文明建設方面,朱美玲同樣不甘落后。十幾年來,社區的文化活動,總能看到她的身影,跳舞、唱歌、清掃衛生、除雪滅草、捐款救災,她都樣樣跑在前頭。今年五月,社區開展了 “垃圾分類,清潔家園”活動,朱美玲第一個帶頭執行,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和建設美麗鄉村貢獻自己的力量。(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