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2日訊 走進青島市文明家庭、嶗山區市民戴宗升的家,簡單質樸的陳設與很多人家并無不同,但打開他收藏證書的盒子,“三等功”獎章、全國無償獻血銀獎、青島市無償獻血終身榮譽獎……獎章和證書勾畫出了這名老兵不平凡的人生軌跡。
1976年冬,18歲的戴宗升應征入伍,由于表現良好、訓練刻苦,1978年8月,20歲的戴宗升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同期新兵中最早入黨的士兵。1979年2月,戴宗升隨部隊參戰,作為一名通訊兵,他在零部件缺失的情況下,用雙手充當電阻器,強忍電流通過身體時的刺痛,實現前方陣地與后方指揮所的通訊聯系,使指揮所戰斗部署傳達給前沿陣地,保證了戰役的勝利。

全家福。左起: 女婿孫 鵬、戴宗升、老伴于奎花、外孫女、孫子、兒媳王杰、女兒戴旭東、兒子戴欣業。
在戰場上,他是用身體當電線的鐵血硬漢;退役后,他是用一腔熱血救人于急難的“熊貓大俠”。
1997年,戴宗升第一次響應國家號召獻血。 “那時候甚至都不知道獻血可以救人,只知道國家和人民有需要,咱們黨員就義不容辭。” 也正是這次獻血讓他了解到了“RH陰性血”這個新名詞。“RH陰性血”就是人們日常說的“熊貓血”,血站的醫生告訴戴宗升,他的血型很稀有,這種寶貴血型承載著許多病人生的希望。

戴宗升。
2016年的“八一”建軍節讓戴宗升至今記憶猶新。上午10點左右,戴宗升正要乘車到浙江路附近和老戰友聚會,剛出家門,就聽到交通廣播里說青島有兩名危重病人急需“熊貓血”。
“師傅,我不去聚會了,快把我送到血站!”聽說戴宗升是要去獻血救人,司機師傅二話沒說調轉車頭,很快就將他送到了血站門口,戴宗升一溜小跑沖進獻血室,挽起袖子捐獻了400毫升珍貴的血液。
從1997年第一次獻血到2018年,20多年里,戴宗升共獻血27次,獻血小板多次,累計獻血13800毫升,但他從不要求物質獎勵,有患者家屬在事后通過各種形式向他表達謝意,都被他婉言謝絕。

血站就是他的戰場,在這條戰線上,戴宗升“時刻準備著”,他總說:“救命的事,咱能不往上沖?”為了確保血液質量,原來總喜歡“喝兩口”的戴宗升硬是戒了酒,每天堅持鍛煉身體,就是為了能及時獻上這關鍵的“救命血”。他總是跟老伴開玩笑說:“獻血是件好事,救了別人,也是幫自己,還能定期檢查身體。這不,有一次獻血的時候查出了一點小毛病,要不是去獻血,咱哪里知道呢。”

戴宗升寫滿記錄的獻血證。
一開始,家人擔心他的身體,他就瞞著家人去獻血,隨著獻血的次數越來越多,老伴和子女也慢慢接受了他的做法。老伴于奎花埋怨他,也心疼他,常對他說:“你獻血可以,但是回來要告訴我,我給你炒幾個菜補充補充營養。”想到老伴用鮮血挽救了一條條生命,于奎花嘴上不說,但心里一直為戴宗升感到驕傲。曾因為父親獻血向母親“告狀”的女兒也在他的影響下主動到獻血車獻血。
自己的血救了多少人,戴宗升沒有算過,但他和家人都知道,這些帶著一名黨員老兵熾熱溫度的血液一定流淌在了最需要的人的身體里,延續著一個又一個生命的故事。(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