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09月11日版面
10年前,即墨藍村鎮三里村村東,占地10多畝的水塘和泄洪河道被填平擠占,建起了一片小產權樓房,村里也沒有補修蓄水泄洪設施,只留了一條不到1米寬的水溝用來泄洪。自此以后,每年雨季,這個有著上百年歷史的村莊就會遭遇水淹。村民連年到村委、鎮政府反映,要求疏通村里的泄洪渠,但這一訴求至今10年仍處于“研究”階段。
這幾天,趁著天晴,藍村鎮三里村村民逄廷玉趕緊將家中被水泡的家具抬到路邊,晾曬發霉、變形的家具。和逄廷玉同樣忙碌的,還有村里上百戶被水淹的村民。
村民將水淹過的家具搬到門外晾曬
“10年了,每年雨季我們村都要被淹,前些年每年淹兩三次,今年雨水大,7月下旬到現在已經淹了5次。這些年,村民每年都向村委和鎮政府反映重新疏通泄洪渠的問題,但至今也沒著落。”逄廷玉介紹,導致出現村莊頻繁遭遇水淹的原因,就是位于村東的蓄水水塘和泄洪河被村委、鎮政府填平蓋了樓,讓村子失去了蓄洪排洪的通道。
9月2日,記者來到即墨藍村鎮三里村。這個坐落在藍安路東側的村莊整體地勢平坦,村莊地面和藍安路全部硬化,從外觀已經看不出水淹的痕跡。記者走進村莊,發現村莊道路邊不少近半米高的花壇矮墻成片倒伏;道路兩側隨處可見正在晾曬的糧食、家具、被褥、書本……
“我家祖輩幾代都住在三里村,從小時候記事開始到10年前,就沒想著村子被淹過,即便是1985年的九號臺風,那么大的雨,大沽河的水都快滿了,我們村子也沒被淹。2010年,村委將村文化廣場東邊的一個蓄水塘填平蓋樓,從那以后,我們村每年都會被水淹。今年,我家的糧食都被水泡了。”69歲的姜瑞祥指著家中多次被水泡的墻面說,家里的墻面和家具是“干了濕、濕了干、干了又再濕”。
記者看到,姜瑞祥家墻面上離地40厘米左右的位置,有一條明顯的水淹痕跡。由于多次浸泡,這部分墻面已經破損脫落。姜瑞祥家的衣櫥箱柜全部敞開著晾干,里面的衣物、被褥都被拿到屋外晾曬去了。冰箱也因為水泡損壞,敞著門晾在屋子中間。
村民家的墻面仍能看出水淹的痕跡
家住三里村349號的宋延金是距離村東“水塘”最近的村民,今年,他給兒子布置的婚房也已被浸泡了多次。根據宋延金回憶,10年前,他家出門向東走二十幾步,就能走到水塘邊。
“當初,這個水塘占地10多畝,遇到大雨,水塘蓄水沿河溝流進下游的桃源河,水塘的水從未漫過村路。”宋延金說,“眼前的這片二層樓,就是蓋在當年的水塘上,連通水塘的排水河道也被大部分填埋,建了車庫,只剩下一條水溝。沒有蓄水和泄洪的水塘河道,村子怎么能不被淹?”
在宋延金的帶領下,記者站到原先“水塘”的位置。這里地面已經被水泥硬化,上面搭建了五六排二層小樓。樓房與老村之間,有一條大約80厘米寬的水溝,水溝多處被雜草和樹枝堵塞。宋延金告訴記者,這條水溝就是三里村僅存的泄洪設施。
水塘填平后,村民說,這條水溝是三里村僅剩的泄洪通道
“我們不要求賠償,只希望鎮政府、村委能盡快疏通泄洪通道。”逄廷玉告訴記者,在7月23日的一場降雨中,村子開始遭遇今年的首次水淹,先后經歷了5次大雨,村里的積水幾乎沒到了膝蓋,每次降雨水淹都在24小時以上,不少村民買了抽水機自救。“村里的排水溝太窄,泄洪能力有限,有些地方又被雜草、雜物堵塞,雨水根本排不出去。”逄廷玉說,第一場雨過后,村民向鎮、村主管部門開始了新一輪求助。
8月中旬的一場降雨,三里村積水過膝
“這些年,我們陸續找過村委的每屆支書和兩委委員。他們也承認村莊水淹是填埋池塘河道造成的,但每次給出的答復都是正在研究。研究了10年,仍然沒有結果。”9月2日中午,逄廷玉再次給村委工作人員撥打電話,詢問如何解決三里村連年遭受水淹的問題。
“咱們三里村近10年每年都遭水淹,關于泄洪排水的事,村委的研究結果怎么樣了?”逄廷玉問。
“已經把村里的情況反映上去了,咱們村莊的工作就是走訪收集村民意見,匯總了情況反映給上級部門,這個事不能急。”工作人員說。
“怎么能不急?我們反映了10多年,到現在也沒結果。”逄廷玉說。
“大隊(村委)正在研究方案,你要理解,泄洪排水牽扯很多事,再等等。”工作人員回答。
“你也是從小在這個村里長大的,如果村里不把這個水塘填平,咱們村怎么能讓水淹了。”逄廷玉說。
“不單單是咱們村,藍村鎮很多村的水塘都被填了,沒有地方泄洪,這是事實。村民反映的排水泄洪問題,村里都報上去了,等以后疏通疏通水溝。”工作人員答道。
記者點評
“疏通”的事情等不得
填平蓄水水塘、擠占泄洪河道,造成村莊上百戶村民連年遭水淹,這本身已經給村民造成嚴重損失。而村民要求暢通泄洪通道的合理訴求,卻被一拖再拖,10年間一直在“研究”,就是沒結果——泄洪河道沒疏通,民心也堵了。
作為鎮村基層部門,天天與群眾“低頭不見抬頭見”,應該聽民聲、知民意、解民憂才對,而不應該患上“官場敷衍癥”,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表態好、行動少”,總是停留在“研究研究”的層面。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面對群眾的合理訴求,理應“馬上就辦”。只有解民憂、順民意,才能得民心。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