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西市日莊鎮白石新村劉莊自然村,有這樣一位90后年輕大學生,20出頭考入首都,走過北京體育大學的冠軍之路,畢業之后又一路南下,打拼起自己小小的事業。2017年,他放棄了大城市高薪待遇,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種起了葡萄。經過4年的發展,這個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村”,鄉親們依靠發展葡萄產業過上了幸福生活。而大家最佩服的就是這位返鄉的大學生,劉莊村的黨小組組長劉東。8月23日,透過劉東講述回鄉創業的故事,讓村民看到了鄉村振興中的青年人才的力量。
放棄高薪 回鄉種葡萄
頭頂著“高學歷”的光環,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待遇,卻選擇回村工作,他面臨的第一道坎,就是來自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和村民的質疑甚至流言蜚語,有的村民擔心“小伙子太年輕,只會說,真干起農村工作來,不能行”。但他始終堅信,現代農業早已不是扛著鋤頭背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溫飽型勞動,而是要研究“科學種田,高效生產”的本領,所以現代農業更需要高學歷。他作為農民的兒子,無法割舍對家鄉這份熱土的愛與情懷。作為一名青年黨員,他有責任用年輕敢為的頭腦和勇于挑戰的擔當,與父老鄉親并肩前行。在人人奔向大城市的潮流中,他勇敢地做了一回“逆行者”。
回到家鄉后,劉東成為劉莊自然村一名年輕的黨小組組長,他開始利用祖祖輩輩留下來一青山綠水,帶領村民發展葡萄種植,最初從發展這個產業、以及選苗到施肥管理等都困難重重,這是他面臨的又一道坎。2017年10月,為讓村民認識到普通農作物種植與發展高效農業之間收入的差距,劉東帶頭自掏腰包投資60多萬元建設了2個大棚。
首先,基于家鄉的地域和土壤優勢,他們選中了備受市場認可的葡萄品種“無核巨峰”,但前期因缺乏種植技術,接連兩年面臨虧損的局面,種植戶的信心也受到了不小的打擊,面對壓力,劉東和村里的幾名黨員連夜擠火車,吃著泡面,輾轉南京、云南多地,拜訪專家,天天呆在果園里,親自學習種植技術,研究種植方法。如今,他們的葡萄年年增產,劉東也成了半個“葡萄專家”,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肯定。

4年種出一個“葡萄村”
劉東大學的專業是體育,回村后搞起了葡萄,平時和村民在葡萄架下干起活來,發揮出了體育生的優勢。為擴大種植規模,形成穩定的市場,劉東在村里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工作。當然,土地是農民賴以糊口的基礎,村民們“靠天吃飯”的傳統意識根深蒂固,對新政策顧慮重重,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村民,哪怕土地撂荒也不愿與村里簽訂流轉合同。于是,他挨家挨戶向村民講解農村空心化嚴重,生產效率低下的現狀,并與村里的黨員帶頭簽訂流轉合同,最終用真誠和實際行動打動了村民,完成整建制土地流轉,并建立了新型葡萄園區,擴大了高效農業的種植規模,發展采摘旅游。如今,他們的葡萄園區,占地200余畝,年產量80萬斤,與2017年相比每戶增收3萬元,村集體增收10萬余元。如今,4年過去了,劉莊自然村也成為了小有名氣的“葡萄之鄉”。
為了解決銷售難題,劉東還申請成立了“青島恒榮果蔬專業合作社”,利用互聯網,采取合作統銷的方式幫助村民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了市場,如今已與廣東深圳等地的資深果商建立了長久合作,逐步形成一條產銷產業鏈。從種植生產環節的把控,到產品包裝設計銷售,劉東事無巨細,親力親為,旨在打造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綠色健康葡萄品牌。
2020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這個寒冬因為新冠疫情的肆虐顯得格外的漫長。入夏的一場冰雹,又給翹首企盼豐收的村民帶來了不小的打擊。但,青澀的果實中一定孕育著希望,春暖花開后必然迎來豐收的美妙。流動與村民們不畏風雨,一同砥礪前行。終于,疫過天晴,迎來了葡萄豐收的季節。精心管理的葡萄大棚,由專業的種植專家培訓指導,選用優質大豆培育,實現了真正的有機生態。
葡萄成了致富“金珠子”
今年,劉莊自然村葡萄產業園區種植的葡萄,品種多樣,由劉東與葡萄種植專家共同研發,親自管理,并深受市場喜愛的無核巨峰葡萄已經上市。肉質嬌軟,鮮嫩可口,在顆顆新鮮采摘的美味中,品味著真正的綠色健康,感受來自有機生態的精工品質。如今,劉莊自然村葡萄已經規模化生產,新型葡萄大棚如雨后春筍發起于劉莊自然村的農家田地,成為村民們脫貧致富的“金珠子”。正值豐收季,大棚里的“寶貝”被包裝成精美的產品,被果商們爭相搶購。
葡萄產業園區里從事包裝工作的劉莊村村民說,每天熱火朝天地忙碌,一點都不感覺辛苦,因為付出的汗水終于迎來收獲,村里幾年來的變化非常大,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了,幸福感更高啦!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劉某某說,今年因為疫情遲遲無法外出務工,正為生計發愁,感謝劉書記給村民提供了這么多工作機會,不用離鄉背井,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啦。
看著村民們臉上掛滿豐收的喜悅,劉東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欣慰,也深刻感受到鄉村工作的充實。至今,劉東回到家鄉工作已經整整4個年頭。劉莊自然村,也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劉東說,他真正感受到了鄉村工作的充實,與父老鄉親并肩奮斗,共同走出一條脫貧致富之路,就是他為自己的青春選擇的一份“最美答卷”。(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通訊員 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