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4日訊 8月19日,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九期協商活動舉行。本期協商活動由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承辦。市政協委員、職能部門代表、專家學者在活動現場,共同就“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主題展開熱議,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
“不久前發布的《青島市‘十四五’信息化規劃》提出了加速建設數字經濟、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的構想,應該將數據共享問題放到這一大框架下去思考。”市政協委員、春光里產業資本集團創始人、青島智谷工程CEO楊守彬認為,青島應該盡快建設全市統一的動態數據中心,所有部門的數據生產、使用都要遵循統一的標準,努力實現“一庫”“一云”“一網”“一端”。

時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風起云涌,引人矚目。協商活動中,圍繞“四新”經濟發展,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作為知名投資人,楊守彬認為,近幾年,青島的“四新”經濟發展環境有所改善,但與南方先進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青島還處于一個看重實體經濟、看重固定資產投資,對新技術、新模式理解不到位的階段。很多‘四新’經濟企業在青島發展得不夠好,外地的優質企業在青島落戶的也不夠多。”他說。

“無實體經濟不強,無新興經濟不活。青島要把‘四新’經濟放在與實體經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審視。”楊守彬表示,“四新”經濟企業多為科技初創企業,一旦踩準風口,后期很容易迎來爆發式成長。青島應該瞄準“四新”經濟企業的痛點,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促進其發展。
“現代企業競爭中,生態型企業碾壓平臺型企業,平臺型企業碾壓產品型企業。打造良好的‘四新’經濟發展環境,要有生態意識,要培育、吸引大量的創投機構、創投培訓機構、創投服務機構,這三者是‘四新’經濟發展的陽光、土壤和空氣,從而形成適合‘四新’經濟發展的‘熱帶雨林’。”楊守彬說道。
當下的青島,正處于大開放、大合作的新時代。自貿區和上合示范區作為我市對外開放的重要陣地,肩負改革創新的重要使命,迫切需要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去年,省人大常委會和省政府分別下發文件,通過“負面清單制”向“兩區”賦予省級行政管理權限,最大限度為“兩區”留足賦權空間,為提升“兩區”營商環境、推動開放發展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撐。
借鑒省級層面做法,楊守彬建議,青島應在向“兩區”賦予市級行政管理權限方面多下功夫。“前期調研發現,‘兩區’聚集了不少優質企業,其中包括很多‘四新’經濟企業。賦權工作應以需求為導向推進,讓‘兩區’點單式要權。賦權清單應以企業訴求為主導、以企業有感為標準,確保市級層面下放權力‘含金量’高,企業‘獲得感’強。”楊守彬表示,賦權工作要圍繞“一次辦好”“一鏈辦理”的原則,全方位配套改革。要通過系統集成式放權,盡可能保證全鏈條辦理事項能夠在同一層級、“一站式”辦結,實現“區內事、區內辦”。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