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由市政協委員聯絡活動工作室、青島日報社、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共同打造的“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九期協商活動舉行。本期協商活動由市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承辦。市政協委員、職能部門代表、專家學者在活動現場,共同就“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主題展開熱議,在傾聽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識;在商量中匯集力量、解決問題。
項目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對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是我市“項目落地年”,項目建設比較集中,對項目的審批、監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要求,青島全面啟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精簡審批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政協委員調研的情況來看,我市工程項目建設審批環節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審批權限下放后,各區市審批標準不一的情況相對突出,影響了項目推進。
“權限下放的目的是通過審批提速和流程再造,讓企業感到更便捷。權限下放后,如果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反而加重了企業的負擔,那就失去了權限下放的意義。”孫法柏建議,有關部門應牽頭對區市行政審批環節進行梳理,能統一的盡量統一,讓企業和市民辦事有章可循,不再遭遇“一事一議”。

張會佐
“同一事項在不同區(市)審批標準不一致,在全國行政審批領域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張會佐表示,為了破解難題,青島正在推行跨域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標準化管理和“零基礎”標準化梳理,方便企業及群眾在不同區域辦理業務,為今后進一步審批提速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近年來,大體量建筑不斷涌現。加快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施工許可辦理流程成為企業的迫切需求。周海燕認為,青島應該借鑒外地做法,在基坑支護和工程主體兩階段發放施工許可證的基礎上,為地下室施工單獨發放施工許可,為施工提速。
政協委員的建議暗合了職能部門的改革設想。據了解,為了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項目落地年”工作部署,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計劃推行施工許可三階段辦理,建設單位可以分別辦理土石方工程、建筑工程主體地下部分、建筑工程主體地上部分施工許可手續。目前,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已研究通過具體方案,待市政府批準后就可以正式實施。
項目要切實落地,與深化放管服改革密切相關。近年來,青島一直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活力。楊守彬認為,放管服改革,重要的是要“放出活力、放出創造力”,“管出公平、管出質量”,“服出便利、服出實惠”。青島在簡政放權層面,成效顯著。下一步,應該加強管理和服務。建議借力智慧城市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項目的監管效果。同時,相關部門要以“終”為始,從企業真實需求出發開展服務,做到“聽得進、傳得出、落得實”。

呂恒良
協商活動現場,嶗山區副區長呂恒良介紹了嶗山區的經驗做法,“推進項目落地,嶗山區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組建土地規劃、審批服務等五支保障小分隊,從征遷保障、土地資源、規劃服務、審批提速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上半年核發規劃許可、施工許可345萬平方米,推動一批重點項目提速提效。”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