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7日訊 在今天下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青島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對外發布?!兑巹潯穱@“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標桿”這一“十四五”時期全市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定位,將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增強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為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規劃》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我市戰略科技力量更加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人才創新活力有效釋放,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取得明顯突破,打造成為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標桿。到2025年,全市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0件,高新技術企業達80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65%。
為實現目標,《規劃》主要“瞄準”了四個方面:
突出企業主體,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快項目、資金、人才、平臺、獎勵等政策資源流向企業。
強化科技賦能,立足海洋和制造業兩個優勢賽道,強化科技賦能,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科技與經濟更緊密結合,使科技價值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
錨定未來發展,前瞻性謀劃布局未來產業,通過構建多元投入機制、開放應用場景、培育早期市場,加快形成一批未來產業,塑造更多高科技含量、爆發式增長的新經濟增長點。
深化開放合作,營造國際化的創新創業生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大市場資源,以全球化視野謀劃科技創新,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升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為此,《規劃》提出,堅持“四個面向”,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技術基點,建設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三城一廊”。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學城。聚焦海洋醫藥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裝備、海洋信息等重點領域,推動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取得突破,打造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端科技創新平臺,持續轉化一批海洋科技成果。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造創新城。聚焦海洋經濟、智能家電、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等重點產業,以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建設國家重要的未來產業城。聚焦前沿技術與生產、消費等應用場景融合發展,匯聚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以及開展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系統性創新的高水平人才,加速孵化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建設全國知名的灣區科創走廊。以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為主要載體,強化科教產資源集聚融合,把分布在鰲山灣、膠州灣、靈山灣等灣區的科創資源集聚區“串珠成鏈、聯合融通”,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各類要素高效配置,打造創新高峰和人才高地,成為創建濟青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主要承載區。
為實現目標,《規劃》提出圍繞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級,針對性開展“十大科技創新行動”。
海洋科技創新行動將聚焦海洋重點細分領域,招引培育涉海科技企業、科技項目,爭取三年培育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200家、上市高新技術企業6家以上。
關鍵技術攻關行動將完善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制,全鏈條、一體化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行動將以上市高企為統領,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科技型企業倍增行動將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梯隊,爭取到“十四五”末,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萬家,上市高企超50家。
未來產業培育行動將設立未來產業培育專項,聚焦類腦智能、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加強突破性和顛覆性技術研發。
科技惠民示范行動將強化科技賦能數字城市等重點領域,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創新創業菁英集聚行動將實行“按薪定才”“以賽選才”“以績推才”等市場化方式評定人才,提高人才與產業發展匹配度,推進外國人來青管理工作試點。
科技與金融融合行動將創新科技金融產品,提供特色金融服務,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將依托半島科創聯盟等平臺深化產學研對接,鼓勵高校以市場應用為導向,建設獨立法人技術轉移轉化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孵化器提升行動將持續引進更多“自帶流量”的平臺型科技服務機構,加速導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研發、基金、概念驗證、中試平臺等要素,為科技產業培育創造良好生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