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一個約定
等到他們高考的時候都來建大
都來西安上學
這樣我們約定在西安見面”
2015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研究生李珂胤在支教時
和孩子們約定來西安上大學
如今
這個約定實現了
9月4日
來自陜西漢中的大一新生陳龍
如愿來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報到

在陳龍讀初中時
李珂胤來到他的學校支教
并擔任其班主任
“他(李珂胤)當時是我們初一班主任
還給我們上英語課
李老師也會經常給我們說一些學校情況
讓我們好好學習”

2015年-2021年
這6年他們一直保持著聯系
受李老師鼓舞
陳龍考上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陳龍說
“我也希望將來能像李老師一樣
成為一名研究生
然后回到我的家鄉去支教”

支教所傳遞的力量
遠遠不止是知識本身
還傳遞著孩子們希望的星火
流淌著一代代志愿者燎原的熱淚
今年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
準格爾旗的溫正凱
以631分的高考成績
被東南大學電子信息類錄取

早在2015年
剛上初中的他就與東大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在準格爾旗第九中學
東南大學研支團的科技啟蒙教育
讓他的心中萌生了一顆科技強國的種子

溫正凱與支教團老師合影
東南大學先后有兩批研支團的老師
輔導過溫正凱
在老師們的啟發與指導下
溫正凱設計出作品《新型節能環保空調》
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獎

溫正凱參加市級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
“當時幫助我完成科技創新比賽的作品設計
有一幕我記得特別清楚
老師為了完成一個作品
一邊寫代碼,一邊焊電路
就是這樣的情景讓我著迷了
自那以后我便希望也能成為那樣的人
可能這也是我后來
選擇信息電子專業的原因之一吧”

東南大學研支團成員在準格爾旗首屆中小學科技動漫日合影
高考填志愿時
溫正凱毅然選擇了東南大學
如今如愿
他開心地說
“終于考上那個曾經
陪我讀書寫字
陪我科創娛樂
讓我魂牽夢縈的地方
錄取的那一天,我激動地跳了起來
我想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溫正凱表示
將來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
將志愿的火炬接力下去
其實
溫正凱并非該校首個來自支教地的學生
2013年考入東南大學能環學院的呂旭
便是東南大學研支團劉睿老師的學生
劉老師曾在他的最后一課中這樣說到
“希望我們下次相聚
是在東大的校園里”
呂旭承載著劉老師的殷切期望
如約而至
“劉老師,我沒有失約!”

準格爾旗是東南大學研支團第一個
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支教服務地點
自2003年至今
一代代支教人已經服務了18個年頭
支教工作一年一年的接力
支教精神也在一代代傳承
7月23日上午
云南省鳳慶縣魯史中學的彝族學生何應喆
從中山大學副教授賈坤同的手中
接過了錄取通知書
這意味著
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即將成為一名中山大學的學子
此時
距離他這個夢想萌芽的時間
已經過去了四年多

何應喆和班上的同學跟支教老師合影(前排左二:何應喆)
四年前
中山大學研支團的學生騎著摩托車
翻越了幾十里山路到何應喆家里進行家訪
跟他聊了很久
家庭情況、近期學習、未來規劃……
和他約定,以后要考上中山大學
這在當時初三的何應喆心里
埋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
2014年
中山大學開始派遣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
到何應喆所在的魯史中學進行支教援助
何應喆初一時
在支教老師楊彥鵬的課上
頭一次聽到電視里才會有的普通話
初三時在支教團的帶領下
參加了廣東一所高中的夏令營
那是他第一次走到縣城以外的世界

參觀中山大學校園(左二:何應喆)
高三的沖刺階段
更是得到支教團的關注和培養
直到今年高考
他以617分的好成績被中山大學
國家專項計劃錄取

魯史中學資料圖
截至目前
中山大學已派出
7屆研究生24人到魯史中學支教
何應喆們的圓夢故事還在這里繼續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
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
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
研究生支教團項目
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
共同組織實施
20多年來
研究生支教團懷揣青春夢想
以“志愿+接力”的方式
先后從全國200余所高校
公開招募了23批共計25551名志愿者
赴中西部近700所縣鄉中小學校
開展支教志愿服務工作
在支教扶貧、協力振興
實踐育人、引領風尚等方面
發揮積極作用
(綜合整理自微博@新華網 、搜狐千里眼視頻,微信公號“青年東大說”、“中山大學團委”、“中國青年志愿者”)
責任編輯:程雪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