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左手,五指張開,小指拉鉤,拇指蓋章……
似一勁帆,
乘風破浪;
又似一雄峰,
圣潔巍峨。
9月10日下午1時20分,青島市少年科學院,
在象征“鐵錨精神”的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鐵錨實物前,
青島市少年科學院校長聶麥花和同事,
通過這一Log式手勢,
向觀海新聞記者描繪了
“零海拔”向“世界之巔”
的“山海之約”。
這是一份約定、一脈責任、一片愛心,
背后
則是一個老師群體的故事……
聶麥花及同事展示“山海之約”手勢 海濤/攝
里面
既有來自青島市少年科學院的教師
又有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
但在那片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
在日喀則
那些清澈如納木錯的
青少年眼神里
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
“老師!”

聶麥花及同事展示“山海之約”手勢 海濤/攝
對于聶麥花及同事而言
這是一個特別的教師節
中午主持召開了一個簡短的教師節表彰大會
隨即匆匆趕往機場
目的地是日喀則
那里有一群“珠峰少年”
正期待著黃海之濱老師們的到來

伸出大拇指,我們帶上責任與擔當出發 海濤/攝
去年8月,聶麥花聯合青島八位熱心西藏公益的愛心人士,發起了“珠峰少年”專項獎勵資金,每年籌集十萬元,專項獎勵科技創新成績突出的“珠峰少年”。此外,每年邀請十名“珠峰少年”來青島參加青島市少年科學院“小院士”的科技創新夏令營等科技交流活動。

聶麥花與同事們整裝待發 海濤攝
“這還要從青島市對口援助日喀則說起。青島對日喀則教育的援助,從2004年第四批援藏干部起,已經持續了十七年。這些年來,一份份濃濃的援藏情節在青島教育界和愛心人士中綿延流長。十七年前,由青島援藏干部、日喀則市第一任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薛光林,青島教育局團委共同發起的‘牽手日喀則,情系雅江畔’活動,在青島全體教師和中小學生中引發共鳴。師生們捐贈的四十余萬冊圖書、十六余萬元代表著青島百萬師生的深情厚誼,創建了首個青島援助的希望小學,青島教育援藏事業在雅江畔不斷開花結果。十多年過去了,日喀則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順利完成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入了均衡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這一背景下,2020年8月,由我作為主要發起人,聯合青島熱心西部公益工作的愛心人士,自愿結成公益獎勵資金團隊,用自己微薄之力延續青島的公益援藏情懷,為西藏日喀則創新少年的茁壯成長獻出一份愛心,讓青島援助日喀則的事業惠及新時代的西部青少年。”聶麥花說。
2020年8月5日,日喀則桑珠孜區一中舉行了日喀則市首屆中小學生科技節。本次活動,青島市少年科學院應青島第九批援藏組和日喀則市教育局的邀請參加。聶麥花代表青島市少年科學院和青島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向桑珠孜區教育局捐贈了十萬元的專項獎勵資金,青島市少年科學院的教師還組織了日喀則市學生、教師及家長代表進行科技實踐活動,并對優秀學生頒獎。

“過去的一年,我們教職工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光榮使命,在傳承中奮進,在團結中奉獻,在砥礪中前行,用為黨育人的工作責任心和使命感創造出了累累碩果……當你們看到這個視頻的時候,我已經和五位同事在前往西藏日喀則協助舉辦第二屆中小學生科技節的征途上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夯實脫貧攻堅根基,讓中國的每一個青少年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同享新時代中國改革的鴻運。2021年教師節之際,通過我們的教育扶貧扶志,牽起中西部勞動教育、科技教育的交流紐帶,也將是我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一種榮耀。”下午1時40分,聶麥花和其他幾位同事已經踏上與“珠峰少年”山海之約的路,青島市少年科學院的會議室內,教師節表彰大會還在進行,同事們專注于前方的屏幕,上面播放著聶麥花的總結發言視頻。

聶麥花與同事亮出“山海之約”手勢 海濤/攝
“我們要特別感謝那些來自青島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他們是‘珠峰少年’眼中最美的格桑花,是同學們的心靈導師,是他們的無私捐助和滿滿的愛心,讓科技教育在珠峰腳下綻放出了奕奕神采。”聶麥花說。
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在此次與“珠峰少年”的“山海之約”中,青島青影文化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聶振軍與妻子中國海洋大學的李軍老師共同捐助10000元;青島盛悅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偉華代表公司捐助10000元;青島即墨區第二職業中專的于蕾捐款5000元;海爾少海匯的李軍民捐款5000元;青島多貝特文體教育發展有限公司的王筱菲捐助5000元;聶麥花捐助5000元;王筱菲還捐助了價值30000元的硬筆書法、創客象棋、硬幣分揀機、創客筆筒套件等物資。
“一個十萬元的青少年專項獎勵資金,很小很‘微塵’,但人可以老,這份愛心不會老。等我們做不動了,會有年輕的后輩去延續,有了青島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奉獻,我們的援藏情懷就不會老。”聶麥花說,這是一位教師對自己職責的自信,也是青島關心并熱衷于教育事業的眾多愛心人士的自信。(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楊海濤)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