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平臺間的“護欄”開始松動了。9月16日,微信安全中心發表聲明稱,將“分階段實施外鏈管理措施”。而微信、抖音鏈接貼至淘寶,出現中間提示頁后,已可以正常進入。這種變化的契機是,9月13日工信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有關負責人提出“屏蔽網址鏈接”是重點整治的問題之一。據報道,此前召開的相關行政指導會,已將平臺解除屏蔽時間定為9月17日之前。
一場互聯網“拆墻行動”已經開始。對于中國互聯網業來說這是一件大事,也是好事。多年以來,各大平臺之間相互屏蔽,已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大弊病。這不符合普通用戶的使用習慣。一般而言,用戶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App上,繁瑣切換耗費精力。尤其是對老年群體來說,使用互聯網本就不易,不同平臺間鏈接屏蔽更讓他們面臨重重困難。如今,工信部推動各平臺解除屏蔽,有利于降低使用門檻,極大提升便捷度。這適應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及老齡化社會的現實,是對民生關切的及時回應。
拆除平臺圍墻,事關我國產業發展和網絡強國建設。各大平臺形成不能互聯互通的生態,造成了“流量黑洞”。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運營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強制消費、強制下載和強制使用指定服務等。客觀上,也使廣大小微企業面臨“二選一”境地,致使平臺上的企業推廣效率明顯下降、成本大幅提升。巨頭之間的競爭不能讓用戶買單,特別是大平臺已經具備一定的公共服務屬性。即便從平臺自身發展來看,一味沉湎于“割據”,也會畫地為牢,喪失創新精神,使競爭力滑坡。
相關部門“拆墻”的步伐很堅定,也是大勢所趨。今年4月13日,作為反壟斷執法部門的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網信辦、稅務總局召開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強調應“嚴防網絡平臺企業實施系統封閉行為,確保生態開放共享”。7月底,工信部啟動專項整治,重點整治惡意屏蔽網址鏈接和干擾其他企業產品或服務運行等問題。8月17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禁止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征求意見稿)》明確表示,經營者不得利用技術手段,通過影響用戶選擇、限流、屏蔽、商品下架等方式,減少其他經營者的交易機會。從法律角度看,針對“涉嫌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拒絕向競爭對手開放API的拒絕交易行為”,可依據《反壟斷法》第十七條有關規定進行規制。假如平臺逾期不放開,恐將面臨法律的利劍。值得欣喜的是,各平臺已開始逐步解除屏蔽,順應潮流。
當然,平臺圍墻也不能一拆了之,相關配套要及時跟上。互聯網安全是一條底線,要保護好用戶數據安全,避免外鏈放開引發謠言、詐騙及過度營銷等信息肆虐。監管部門也必須有效提升監管水平,優化監管結構,加強互聯網治理能力。
互聯互通是互聯網的初心,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活力所在。拆除平臺圍墻,就是回歸互聯網初心,可能短期內會帶來陣痛,但長遠看,會使網絡生態進一步優化,讓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這是民心所向,也是我國這一全球最大數字社會的必然要求。(王學義)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