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近日出臺的一系列新政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不得以任何名義設置重點班”“不得按考試結果給學生調整分班、排座位”“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這些政策密集出臺,為“雙減”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客觀而言,此次推出的新政很多并不“新”,而是換了提法,或是對此前政策的重申和強調。比如,早在2006年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法》正式實施時,就已明確“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班”。遺憾的是,這些規定往往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被化解。但這一次與以往明顯不同,人們看到了教育部門推行“雙減”政策的決心,接下來要動真格了。
毋庸置疑,“雙減”政策是合乎民心民意的,而“雙減”實施后的首個學期也非常值得期待。在“雙減”文件下發后的一個多月以來,相關部門將督導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無論是對校外培訓機構亂象的查處,還是學校課后服務的開展,都讓家長感受到了新氣象。人們期待這個新學期能讓過重的學生課業負擔減下來,讓孩子松一口氣,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發展;期待真正能緩解家庭焦慮、減輕家庭負擔、減少家庭教育成本支出。
需要看到,確保“雙減”政策落地,不能只做“減法”,特別是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雙減”不是一放了之,不能搞“大撒把”。學校要加強教育主陣地功能,更好地把擔子挑起來,增加教育服務,如此才能減輕家庭負擔。教師需要向課堂要質量,把精力放在課堂教學上,對學生教育常抓不懈,進而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在課后服務時間,也應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教育部提出的“可統籌安排教師實行‘彈性上下班’”是一項補位政策。但也不能忽略教師的休息權及補助等合法權益,亟待完善相關細則,出臺配套措施,這是探索課后服務的應有之義。一旦傷及教師積極性,政策落地就會有難度。
“雙減”政策落地,也需要家長保持積極而從容的心態。無須諱言,不少家長目前心情很矛盾。一方面,他們當然希望孩子擺脫“內卷”,擁有快樂童年;但同時又擔心孩子成績下滑和“競爭力弱化”。結果真會如此嗎?短期看,或許會是這樣,但長遠看,并非如此。在上海近日出臺“雙減”細則后,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處長楊振峰說,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要尊重規律,“當所有學生都刷題,不會提升分數,只會提升分數線。”這一“金句”在教師和家長中廣泛流傳。也許焦慮太久了、習慣“內卷”了,乍一放開會有些無所適從,但要認清大勢。“雙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好的,對家庭和社會也是好的。很多家長還可以從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來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讓教育回歸正軌,讓學生、學校和家長各歸其位,也是“雙減”政策的一種初心。
開學季,正是推動“雙減”政策從文件到實施的重要節點。按照中央部署,要在“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對照這一目標任務,各部門各學校都要有緊迫感、責任感,讓整個社會的期待變成現實,這個新學期就應該看到新變化。(王學義)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