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是一篇大文章,謀篇布局、落筆成章,既考驗硬功夫,又需要軟實力。“十一”黃金周將至,擁有多處網紅打卡地的青島老城區,又將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這里,人們將看到青島是如何努力蹚出一條老城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要做好老城區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文章,就要下大力氣發展“四新”經濟,打開發展新空間。騰籠換鳥,一方面意味著原有居民居住環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要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城市如同一個生命體,要激發老城區的新活力,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而產業就是其最重要的“造血系統”。沒有產業的更新,就沒有城市更新。比如,擁有百年歷史的廣興里是青島最出名的里院之一,兼具德式建筑與中國傳統四合院建筑特色,自2020年起,這里變身為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不久前,設計之夜暨2021“市長杯”青島工業設計大獎賽頒獎典禮剛剛在這里舉行,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的眼球,迸發出蓬勃活力。可以說,騰籠換鳥和發展“四新”經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二者都需要下硬功夫,只有苦干實干,才能為城市培育軟實力,打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老城更新,要做好歷史文化街區傳承保護,留住城市珍貴的歷史記憶,因地制宜導入新的業態。城市是有記憶的。城市更新和延續記憶看似矛盾,實則互補,做得好,可以為城市點睛,讓城市更加生動,做不好則可能傷及文脈,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今年8月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通知,明確要求,堅持劃定底線,防止城市更新變形走樣,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堅持應留盡留,全力保留城市記憶,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事實上,在青島老城更新中,一直高度關注這一問題。比如,寧陽路是青島的一條百年老街,俗稱“銀魚巷”,街區多為傳統里院建筑,但多年來一直在眾多老巷子里默默無聞。從今年6月起,煥發新生的銀魚巷開始“出圈”。這一區域的更新,不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歷史原貌,還“量體裁衣”引入特色業態。如今,微型博物館、創意市集、咖啡、茶飲、西餐、精釀、古著、原創工作室等業態已在此落地生根,豐富了城市人文環境,提升了軟實力,也為老城區保護更新“打了個樣”。
老城更新,要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更新不僅要可讀可看可生長,還要充分考慮民生功能和公共服務留存拓展等。比如,滄口公園是一處地標性建筑,其中的大滑梯承載了很多市民的童年記憶。但因年久失修,一度出現了配套設施老化、公共空間被侵占等問題,也埋下了安全隱患。經過改造提升,這里不僅留住了城市記憶,還成為各個年齡段市民都喜歡的公共空間,成為“生態擔當”和“流量擔當”,不僅涵養了市民文化,還提升了城市文明水平。也要看到,當前還有很多老小區存在管理混亂的現狀。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權責的明晰,考驗的是相關部門的硬功夫,而城市面貌的改善以及群眾的滿意度,映射的是治理水平、服務意識的軟實力。應該看到,上海、廣州、廈門等城市在老城更新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好好借鑒學習。
城市更新是一張答卷,既需要“大寫意”,又需要“工筆畫”,閱卷人則是一千多萬深愛這座城市的市民。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擔當作為、開拓創新,才能推動老城區高質量發展,再造發展新優勢,才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鞠培霞)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