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成為隱形冠軍,國際化是必然選擇
——“隱形冠軍”概念提出者赫爾曼·西蒙為中國企業發展建言
人物小傳
赫爾曼·西蒙,德國著名管理學家,西蒙顧問和咨詢公司創始人。1986年,時任歐洲市場營銷研究院院長的他開始關注德國中小企業,通過對德國幾百家中小企業的研究,創造性地提出“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概念。赫爾曼·西蒙用大量數據和事實指出,德國經濟和國際貿易的真正基石并非聲名顯赫的大企業,而是在細分市場默默耕耘并成為全球行業領袖的中小企業。這一概念隨著時間逐漸風行,“隱形冠軍”企業群體也成為各國制造企業、學界以及政府日益關注的話題。

核心觀點
■力爭第一的雄心是隱形冠軍的基礎
■專注、國際化經營與創新是成就隱形冠軍的三大支柱
■中德兩國能在全球化中勝出,關鍵在于中小企業與隱形冠軍企業
■全球化時代不會終結,為每個環節尋找最優地點將成為企業的必要選擇
■如何在別的國家開設生產線與研發設計中心,將是中國隱形冠軍企業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另一個關鍵方向
■隱形冠軍企業必須緊盯“第一梯隊”國家,那里才是決勝全球商戰的關鍵
■“可持續技術”將成為新技術爆發點,對隱形冠軍企業來說是巨大機遇
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這個2011年提出的概念,由此上升至國家層面。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這個概念與隱形冠軍的內涵和標準大體一致,可以看作是對隱形冠軍的進一步解讀。從標準上來說,按照工信部的梯度培育計劃,專精特新企業分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單項冠軍企業,隱形冠軍與單項冠軍企業基本相當。
9月29日,第四屆“中國造隱形冠軍”長青峰會在青島中德生態園舉行,全國近百家企業云集。作為壓軸演講嘉賓,“隱形冠軍”概念提出者、西蒙顧和咨詢公司創始人赫爾曼·西蒙發表了題為《中國隱形冠軍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為中國隱形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建言獻策。
他認為,中小企業與隱形冠軍企業是中國與德國成為全球化時代勝者的關鍵。擁有領跑全球的雄心、專注、國際化經營與創新是成就隱形冠軍的支柱,數字化、企業生態系統、可持續性將成為新推動力,對企業未來的成功有決定性作用。
中德兩國成為全球化勝者,關鍵在于中小企業與隱形冠軍企業
赫爾曼·西蒙說,從2010至2019年不同國家的出口收入來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美國位居第二,德國緊隨其后,其他國家的出口收入明顯少得多。同時期的各國人均出口收入情況,則是德國領跑全球。雖然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中美等世界主要市場的出口收入相差無幾,但是人均出口收入卻超出其他國家一倍。
“如果將人均出口收入與出口總收入二者綜合起來看,中德兩國明顯領先世界其他國家。”赫爾曼·西蒙說,1990年至今各國累計人均出口收入增長數據上,德國作為歐洲國家位列第一;在人均累計出口收入的GDP占比上,中國則是一騎絕塵、遙遙領先,“二者皆為當之無愧的全球化贏家”。
談到兩國勝出的原因,赫爾曼·西蒙認為,關鍵在于中小企業與隱形冠軍企業。
一般理論認為,大型企業的發展水平是國家出口收入的決定性因素。他分析了福布斯世界500強企業與出口收入的關系,大多數國家比如美國、日本、法國與英國,大型企業數量的確會影響出口收入,其相關系數接近1,但中國與德國是兩個例外。“不同之處在于中小企業扮演的角色,尤其是隱形冠軍企業的專業表現。”赫爾曼·西蒙說,中國68%的出口收入來自中小企業,德國比例也類似,占比為2/3。
在赫爾曼·西蒙的定義里,隱形冠軍指的是業內排名世界前三、年收入少于50億美元、公眾知名度較低,近乎“隱形”的企業。“有人會認為50億美元規模不小,但從全球化角度考慮,福布斯世界500強企業平均收入為640億美元,其中規模最小的企業為250億美元,所以隱形冠軍的規模要小得多。”他說,隱形冠軍是一種新類型的企業,企業規模為中小型企業,業務規模穩居世界前列,業務范圍輻射全球。“它們并非典型小型企業,只專注國內市場,而是開展全球業務。
近期,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力爭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發展形成萬家“小巨人”企業、千家單項冠軍企業和一大批領航企業。“各國政府正逐漸意識到隱形冠軍企業的重要性。”赫爾曼·西蒙表示。
全球化進入一場“新游戲”,國際化是隱形冠軍必然選擇
赫爾曼·西蒙認為,目前全球化進入了一場“新游戲”,時代已經不同以往。1990至2010年,我們經歷了“超級全球化”時代,全球貿易增速超過GDP增速。而2010年至今,我們經歷了“逆全球化”,即全球貿易增速小于GDP增速。“這是從‘超級全球化’到相對‘逆全球化’的過程。”
在一份表格中,他列出了相關數據。其中,貿易彈性指全球出口總額與全球GDP之間的比率,在1990至1999年10年期間,貿易彈性超過了2;2010年起,貿易彈性出現顯著變化;2014年起貿易彈性跌到1以下,全球出口增速開始小于全球GDP增速。
全球化的“新游戲”是什么?赫爾曼·西蒙列出了幾個趨勢。首先,相對“逆全球化”可能會繼續下去。這意味著外國直接投資將繼續替代商品貿易,商品貿易高增長將一去不復返,外國直接投資的貢獻加大。其次,是國際貿易的“無紙化”趨勢。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曾經的實體交易可以通過信息傳輸的方式完成,例如遠程3D打印技術可以在一國設置產品數據,然后在目標市場打印并交付產品。面對這些新趨勢,赫爾曼·西蒙認為,“為每個環節找到最合適的國家,將成為一大挑戰。”比如,一些德國企業已經將面向德國市場的技術能力中心搬到中國;有的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則在中國成立了人工智能技術能力中心,因為這些企業認為中國擁有開發人工智能產品最好的條件。
“如何在別的國家開設生產線與研發設計中心,將是中國隱形冠軍企業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另一個關鍵方向。”赫爾曼·西蒙說,例如大多數中國汽車制造商都在德國成立了設計中心,因為他們認為汽車設計尤其是高端車型設計方面,德國優勢明顯。德國也收到了來自中國企業的大筆直接投資,比如中國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剛剛在德國建立了一家大規模的電池工廠。
“全球化時代不會終結。然而外國直接投資將取代部分商品貿易,勞務與技術貿易占比將進一步擴大,為每個環節尋找最優地點將成為必要選擇。為優化流程,你必須放眼全球。”赫爾曼·西蒙判斷道。
根據2030年全球經濟發展預測,國際第一梯隊包括中國、美國與歐盟,第二梯隊包括印度、巴西、俄羅斯、日本等,非洲雖然人口增長迅猛,但是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世界人口與經濟將進一步發展,但是國家間人口與經濟發展的差距依然存在。
“即使在2030年,全球商戰決勝地仍在第一梯隊國家市場。隱形冠軍企業必須緊盯第一梯隊國家,它們的GDP占比為全球總量的60%,這里才是決勝全球商戰的關鍵。”赫爾曼·西蒙說,中國市場雖然很大,但是僅占全球市場的18%。如果將發展眼光局限在國內,企業將錯失82%的國際市場。“若想成為隱形冠軍,出海、國際化是必然選擇。”
要有領跑全球的雄心,以專注、國際化經營與創新為支柱
“擁有領跑全球的雄心,專注、國際化經營與創新是成就隱形冠軍的三大支柱。現代交通與物流系統發展,增加了中小企業全球化經營的可能性。全球化是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巨大契機。”演講中,赫爾曼·西蒙逐一拆解隱形冠軍的成功之路,以期為中國企業參考借鑒。
首先,是瞄準行業第一的雄心。斯蒂爾是全球第一大油鋸品牌,認為“要么就做到最好,要么就別做。”邁科偉城是全球電腦生成圖像領軍企業,目標是“在電腦生成圖像領域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只有如此雄心,才能獲得成功,“雄心是成功之母”。
其次,專注才能成就全球第一。烏曼是制藥包裝行業的全球領先系統供應商,信條是“在制藥業,我們曾經只有一個客戶,未來也只有一個客戶,我們只做一件事,但是我們做得最好”。赫爾曼·西蒙說,專注才能讓企業躋身世界一流。
專業化經營往往導致市場有限,該如何擴大市場?國際化經營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不二之選。比如全球高壓清洗機的領頭企業卡赫,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軍海外市場、開展國際業務,目前已在23個國家擁有129家分公司,公司的目標是把分公司開遍聯合國會員國。
“比較一下中德兩國隱形冠軍企業的全球化程度,會發現二者呈現截然不同的全球化經營階段。德國隱形冠軍多從事國際業務,中國企業的海外業務則相對較少。品牌國際知名度也是一樣,對于相對狹窄的目標客戶群,德國隱形冠軍稱得上是響當當的品牌,而中國品牌的知名度要弱一些。”赫爾曼·西蒙說,比較兩國隱形冠軍的海外分公司,可以看到大多數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入駐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多數中國隱形冠軍企業則僅在幾個國家開展海外業務。“這意味著中國隱形冠軍處于國際化經營早期,如何出海是中國隱形冠軍必然要解決的未來主要挑戰之一。”
在發展速度和研發投入上,赫爾曼·西蒙對中國企業贊賞有加。他認為,中國隱形冠軍發展更快,很多企業早早上市,吸引了大量資金,因此中企比德企資金實力更加雄厚。從研發環節的人員數量來看,中國企業的研發人員數量很大,比如德國卡爾蔡斯有3100名研發人員,中國海康威視研發人員有9300名,是卡爾蔡司的三倍之多。“從這一點來看,研發是德國隱形冠軍企業需要加強的環節。德國企業應該提升研發投入,也應該考慮上市,募集所需資金。”
創新來源于對研發環節的投資。赫爾曼·西蒙表示,隱形冠軍的研發投入,為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左右;更重要的產出方面,隱形冠軍擁有的專利為行業均值的5倍多。“21世紀初,中國擁有的國際專利數量還不足以排入全球前10,現在已超過美國成為擁有最多國際專利的國家。這一成績令人震撼,展示出中國企業的進步與成就。”
數字化、企業生態系統、可持續性,將定義國際競爭新游戲的贏家
近年來,不少中國企業謀求國際化經營策略,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對于如何更好進入海外市場,赫爾曼·西蒙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進入海外市場需要依靠新推動力,主要是數字化、企業生態系統、可持續性三個方面。
“數字化方面,需要區分消費者數字化與產業數字化的不同。隱形冠軍對消費者數字化的貢獻甚少,卻是產業數字化的主力。”他說,產業數字化比消費數字化更加復雜。
赫爾曼·西蒙舉例說,LSTM(長短期記憶網絡)被蘋果Siri、亞馬遜Alexa等智能語音識別、面部識別系統廣泛使用,這家德企的軟件全球裝機量超過30億臺。在自動駕駛領域,40%的技術專利擁有者為德國企業,這些隱形冠軍都藏在幕后。“蘋果公司的數字化也是同理,蒂姆·庫克說,德國隱形冠軍企業都是頂級技術玩家,我們有767家供應商均為德企。”
在企業生態系統中,企業間可以建立合作,產出更復雜的技術產品,其復雜程度遠超一家企業的能力所及。比如,極紫外光刻機(簡稱EUV)客戶為工廠集成設備與電子芯片制造商,這一領域的領頭企業為阿斯麥,它生產的系統是大型工廠不可或缺的設備。在其企業生態系統中有2家重要供應商,通快集團提供激光技術,這個激光設備重達17噸,構造極其復雜,擁有約45萬枚零部件;光學元件來自卡爾蔡司,同樣復雜。三家公司合力構成的生態系統,才能生成如此復雜的光刻機,目前阿斯麥的產品占領全球90%以上的EUV市場。“小型企業也可以加入類似的企業生產系統。可以通過生態系統集眾家之力,為客戶輸出最高價值的產品。”
有人說可持續技術將成為下一代技術。赫爾曼·西蒙認為,這對隱形冠軍企業來說是巨大機遇,未來這一市場有巨大潛力。
“數字化、企業生態系統、可持續性將成為新推動力,也將定義國際競爭新游戲的贏家。掌握這些對未來的成功有決定性作用。我覺得中國中小企業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掌握這些新推動力。” 赫爾曼·西蒙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王凱)
 青島日報2021年10月12日4版
青島日報2021年10月12日4版
責任編輯 :程雪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