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評論員 王學義
最近,眾多高校陸續公布中秋、國慶雙節的假期安排,而假期普遍縮短。有的高校更是下發通知:國慶節只放一天假。一時間話題沖上熱搜。有的學生表示郁悶,但更多人則很支持,紛紛給學校點贊。
坦白說,對于假期縮短,有學生抱怨幾句并不意外。當別人都盼著“黃金周”跟家人團聚或結伴出游時,猛抬頭卻發現自己的假期嚴重“縮水”,這種落差的確容易讓人不爽,特別是今年雙節重合在一起,部分學生喊“郁悶”,半開玩笑地“比慘”,都是難免的。尤其是對于大學生這一群體來說,他們有旺盛的精力、強烈的表達欲以及一顆不羈的心,吐吐槽純屬“正常發揮”。對此,輿論應該包容一些。
但理性而言,今年長假縮短,既是客觀需求,也在情理之中。這正是此舉能贏得叫好聲的根本原因。
應該說,這是高校和老師的責任擔當的體現。他們當然明白,這可能會招來幾句“罵聲”,但還是勇于發出了通知。比如,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就是如此。大學生抱怨時也該想想,學校和老師并沒有當“甩手掌柜”,而是積極調整教學計劃,盡心盡力為學生補課。如果說有的小學生會為“補課”而叫苦的話,早已心智成熟的大學生按說能明白學校和老師的一片苦心。
假期縮短,也是完成正常課業的要求。受疫情影響,2020年高校開學普遍很晚,此前雖然上過網課,但很多需要線下教學的課程要等開學后才能補上。不少教學計劃也從春季轉移到了秋季,在有限的時間內,如果按照正常的進度,很難完成教學計劃。所以,補課是必須的,而今年國慶假期正是一個好時機。愛玩是天性,可大學生還是該以學業為重,再說了,此前長達8個月的“假期”還沒玩夠嗎?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客觀需要。秋冬季是多種傳染病的高發期,高校乃人流聚集地,學生來自五湖四海。為確保廣大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理應盡量規避因人員流動而帶來的疫情防控風險。換個角度看,很多學生9月初甚至9月中旬才剛剛報到,假如接著放長假,他們很可能返鄉或出游。回頭又將面臨新一輪錯峰入校等一系列工作。這會給學校帶來巨大的壓力,也會造成一定的公共資源浪費。
其實,國慶假期補課的這段日子并沒有“蒸發掉”,寒假時還會“還回來”。無論對學生還是老師來說,這都是相對公平而人性化的。當然,學校和老師也要注意假期補課的方式方法,多上網聽聽學生的心聲,多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加強溝通,靈活應對,切忌太死板。
面對“縮水”的假期,不妨多一點寬容和配合。畢竟,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場共同奮戰的日子。目前從全球來看,疫情形勢仍不樂觀,按照張文宏醫生的最新說法,也只是“曙光乍現”。未來漫長,人生多艱,多點耐心會更好,若干年后當你回首這一段大學生涯,相信看到的將是棒棒的自己。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