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未來產業,贏產業未來。誰將支撐青島產業的未來?
日前,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青島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現代海洋和生物等9類戰新產業。
戰新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成長潛力巨大的產業。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迅猛發展,全球戰新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在中國,蓬勃發展的戰新產業日益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邁入“十四五”,在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芯片荒等“大事件”的催化下,從中央到地方,對戰新產業的重視和支持持續加碼。
為了搏一個美好未來,曾錯過幾輪產業升級風潮的青島加壓奮進。過去5年,青島通過布局培育戰新產業,有力地重塑了城市產業“基本面”。下一個5年,青島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促進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向打造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發起攻勢。
《規劃》明確了任務表,以破解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卡脖子”問題及夯實產業基礎為核心的任務,結合青島的實際和發展方向,鎖定了9類戰新產業,同時梳理出發展脈絡,制定了詳細的作戰圖。
1、預見未來的產業機遇

戰新產業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和重大布局。
國務院曾在2009年9月召開三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座談會,并定調:發展戰新產業,是中國立足當前渡難關、著眼長遠上水平的重大戰略選擇,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
時隔一年,我國便頒發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簡稱《決定》),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這7大行業納入戰新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事實證明,發展戰新產業不僅是實現國家戰略布局的政治任務,更是搶占新一輪經濟與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機遇。
在《決定》發布后的數年間,戰新產業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一劑重要的催化劑。“云端經濟”“宅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催生帶動智能制造等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
邁入“十四五”,戰新產業迎來發展壯大的新一輪戰略機遇期。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
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比目前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數據進一步證實戰新產業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場活力。日前發布的國家信息中心景氣調查數據顯示,三季度戰新產業行業景氣指數為146.9,位于較強景氣區間。重點行業發展持續向好。1-8月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8.0%、23.8%、30.0%。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體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長潛力的組成部分。隨著規劃陸續出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導支持力度還將進一步加大,產業發展預期將持續穩中向好。
2、重塑青島產業的“基本面”
培育戰新產業不僅是國之重任,也是城市間未來比拼的前瞻性布局。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迅猛發展,前排城市紛紛加快培育戰新產業。
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對戰新產業抱有堅定的發展決心。9月29日,上海市發布《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左右,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堅實基礎,為提升上海“五個中心”能級和城市核心競爭力提供重要支撐。

深圳是培育戰新產業的踐行者和受益者。2020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至10272.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7.1%,成為深圳經濟2020年保持正增長的主要引擎。深圳“十四五”發展目標提出,到2025年,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

因為錯過了幾波新興產業風潮,青島的產業面貌一度黯然失色。為了重塑“基本面”,贏得好未來,近年來,青島開始小步快跑,追趕先進。
“十三五”期間,青島戰新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左右,產業體量逐步壯大。“四新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1.1%,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占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28.7%。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865家,培育瞪羚企業478家。
邁入“十四五”,這種勢頭還在繼續。2021年一季度青島市戰新產業增加值預計同比增長26%,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別提高19.6和33.4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復合增長約9%,呈現良好增長態勢。
新動能培育耗時長,可一旦扎根壯大,對經濟的巨大拉動作用也不言而喻。曾有專家透露過這樣一個數據,2008年至2017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平均每年帶動GDP增長超過1個百分點,增長貢獻度接近20%,遠超產業在總GDP中的比重。

“十四五”是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關鍵期,也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期。逐漸摸到“門道”、嘗到“甜頭”的青島對戰新產業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縝密、更科學的規劃。
青島在《規劃》中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到“十四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3、青島錨定9條“未來賽道”
2010年《決定》在表述戰新產業時提到,“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征,立足我國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現階段”的表述意味著,隨著技術進步、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不斷調整和變化的。
面向“十四五”,青島也根據趨勢,結合本市實際情況調整確立了戰新產業的方向。《規劃》以破解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卡脖子”問題及夯實產業基礎為核心任務,明確了9類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現代海洋、生物。

當下,最炙手可熱的產業非新一代信息技術莫屬。《規劃》將其排在9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首位是因為,它除了自身價值,還具有賦能其他產業發展的強大能力。某種意義上講,它是未來所有產業的“底座”。
為了夯實“底座”,近年來,青島以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為統領,發起“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攻勢,大力發展集成電路、高端軟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制造、軟件服務和網絡服務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集群。
但與先進城市相比,青島產業規模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產業層級還有待進一步增強。根據《規劃》,青島將在“十四五”期間,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聚焦建設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推動形成網、云、端全方位供給新格局,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高地。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在汽車產業換道超車作出的重大戰略選擇。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在全球范圍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尤其是隨著“雙碳”戰略的實施,替代燃油車的市場空間巨大。
作為全國第一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青島正在緊抓這一機遇,將新能源汽車作為搶占未來高技術制高點的支柱產業。目前已建成青島(即墨)汽車產業新城等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集聚區5個重點園區。2020年,青島整車產量近12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近13萬輛,創歷史新高,全國平均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青島造”。
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日趨激烈,青島必須加快步伐。《規劃》將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列入青島戰新領域的重點產業,并明確了具體的布局方向,即瞄準汽車產業輕量化、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發展方向,加大輕量化材料、高續航電池、智能車聯網、整車熱管理等關鍵技術攻關,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實現零部件制造突破,完善新能源汽車應用生態。

現代海洋是最具青島特色的戰新產業。21世紀被稱為“海洋的世紀”,向海洋謀發展已成為全世界的廣泛共識。而海洋一直是青島發展最突出的優勢和最鮮明的特色,也是青島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突出重圍必須要打好的“王牌”。
今年上半年,青島的海洋經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增長21.9%,高于全市生產總值增速8.1個百分點;涉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1%,高于全市3.4個百分點。
當前青島的海洋發展,既處在攻堅突破的關鍵期,更處在大有可為的機遇期。青島把現代海洋視作關系城市未來的重大產業,明確了目標和發展路徑,即深入推進經略海洋攻勢,統籌沿海、淺海、深海、遠海發展,科學、綠色、立體開發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積極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此外,《規劃》還描繪了其他重點產業的未來圖景——
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建設國內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順應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推動青島成為新能源產業集聚示范區;將新材料產業打造成為青島市新興產業發展的骨干力量;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重要的航空航天裝備生產配套基地;建設技術先進、產業密集、特色明顯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等。
“預見”未來,才能“遇見”未來。城市的進階之道就擺在眼前,勢頭已經形成,藍圖已經繪就,青島要做的就是鉚足勁,往前走,不獲全勝不收兵。
作者 | 長亭 策劃 | 沈默 編輯 | 長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