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地開花的“特色小鎮”迎來深度規范調整期。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印發《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簡稱《導則》),圍繞特色小鎮發展定位、空間布局、質量效益、管理方式和底線約束等方面,提出普適性操作性的基本指引。

這既是防范風險的“緊箍”,更是規范健康發展的“施工圖”。對特色小鎮來說,恰逢其時。
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平臺,特色小鎮建設模式誕生以來,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2014年,浙江省率先試水特色小鎮,至今不過短短7年,全國已涌現出約1600個特色小鎮,共吸納就業人數約440萬人、近幾年累計完成投資約3.5萬億元、年繳納稅收約2800億元。
但過快、過熱,“一哄而上”,也為特色小鎮的“健康”埋下隱患。
今年一篇題為《特色小鎮死亡名單》的文章在網絡流傳,文中列舉了近年來一些地方特色小鎮“批量興起又批量死亡”的案例。由于倉促上馬、缺乏特色、業態單一、運營混亂、資金鏈斷裂等原因,這些特色小鎮既沒有留住人氣,也沒有保住自己。
新生事物在發展中難免遭遇“成長的煩惱”,關鍵是要及時糾偏,回歸正軌。
《導則》作為目前我國最頂層、最權威的特色小鎮規范指引,將通過設置門檻、提出要求、規定任務等,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規范”“糾偏”浪潮將隨即到來。
發展特色小鎮,青島有實踐、有基礎、有目標。早在2016年,青島就提出要建成50個以藍色、高端、新興為產業導向的特色小鎮。在本土優勢特色的基礎上,青島錨定目標展開實踐,截至目前,已有兩個國家級特色小鎮,1個省級特色小鎮,由各區市各產業培育遴選出的特色小鎮也漸成氣候。
坐擁廣袤的縣域空間,肩負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的重任,青島特色小鎮建設前景廣闊、任務艱巨。
應當主動對照《導則》的要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并以此為契機,順勢而為,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查缺補漏、堅守底線、提高標準,規范提升特色小鎮建設,讓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更鮮明,核心競爭力更硬核。
1、一擁而上,特色小鎮建設大熱
特色小鎮是隨著我國城鎮化和經濟轉型升級應運而生的小鎮發展路徑,其特點在于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打造“小鎮+新經濟體+文化”,是產城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模式。
建設特色小鎮的好處顯而易見。
從宏觀角度看,特色小鎮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臺,對于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對地方而言,特色小鎮在小空間內集聚了特色產業和先進要素,布局方式和發展建設模式靈活,是地方發展中一種快速系統集成的有益探索。而且多數特色小鎮不在中心城區,土地、勞動力、住房等成本相對較低,在聚人才、聚產業、聚人氣等方面具有相當優勢,可以有效帶動投資和消費。
事實證明,優秀的特色小鎮為地方發展貢獻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浙江省是中國特色小鎮的發源地。2015年,浙江省全面啟動特色小鎮建設工作,將其作為優化生產力布局的大戰略,用6年時間形成了“42個命名小鎮、101個創建小鎮和51個培育小鎮”的建設發展格局。
2019年,浙江特色小鎮以全省1.8%的建設用地,貢獻了全省7.9%的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和6.5%的稅收收入;特色小鎮集聚全省12.7%的高新技術企業,接待游客多達1.9億人次,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0億元。
探索過程中,浙江特色小鎮強勁的發展勢頭不僅引起了各地的強烈關注,同時也進入國家視野。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前有浙江的成功樣板,后有國家層面的政策推動,全國各地掀起了特色小鎮的建設熱潮。
青島擁有豐富的縣域資源和特色產業基礎,自然不甘落后。2016年,青島就專門印發了《關于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意見》,提出在全市建成50個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生產生活融合的特色小鎮,其中,省、市級特色小鎮20個左右,區市級特色小鎮30個左右。
圍繞這一目標,青島展開探索,初步打造了一批具有青島本土優勢、特色鮮明、示范帶動效應明顯的特色小鎮:
在住建部已公布的兩批次共403個國家級特色小鎮名單中,青島占兩席,分別是膠州市李哥莊鎮、平度市南村鎮;

南村鎮
在山東省先后公布兩批共109個特色小鎮創建名單,青島共有11個小鎮入選。今年2月,山東公布首批18個省級特色小鎮名單,青島即墨區藍村跨境電商小鎮躋身其中;

跨境電商小鎮
除國家級和省級之外,市級區級層面,以及各專業領域,也通過遴選、規劃等形式培育創建了一批精品特色小鎮。
令人欣喜的是,這些特色小鎮為青島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注入了新活力。
即墨大信太陽能光伏小鎮以光伏農業為產業基礎,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城陽棘洪灘動車小鎮、萊西姜山新能源汽車小鎮、嶗山智谷虛擬現實小鎮等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鎮也漸成規模;位于西海岸新區的藏馬山醫養小鎮以醫養產業為核心,帶動旅游度假、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現代農業等產業發展,促進當地農民向農業產業工人轉型。
2、亂象叢生,及時“糾偏”
特色小鎮建設的推進速度大大超出了預期。
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國各省份清單內特色小鎮1600個左右,遠超當初1000個左右的目標。實際上,在高峰期,這個數字還要高得多。
新生事物如果過快、過熱地生長,就難免方向跑偏、亂象叢生。
一方面,特色小鎮建設如火如荼,確實涌現出一批精品特色小鎮;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對特色小鎮概念混淆、內涵不清、主導產業薄弱、同質化嚴重等問題,使得不少特色小鎮建設運營出現諸多問題,只得關門大吉。
今年前段時間,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在網絡上流傳,文章稱不少特色小鎮資金鏈斷裂、商戶逃離,甚至淪為“空城”“鬼鎮”,不少“文旅小鎮”處于爛尾、倒閉狀態。
文章所指出的問題其實并非新話題。自2018年以來,“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幾乎每年都會掀起一波討論。典型的案例是投資3.5億元的陜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當天曾接待游客12萬人次,現在卻是門庭冷落,不得不拆除。公開報道稱,僅在陜西省,富平何仙坊、禮泉縣官廳村、禮泉東黃小鎮、蒲城重泉古鎮……這些曾經紅極一時的特色小鎮,現在悉數沒了蹤影。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這不是陜西省獨有的現象。放眼國內,麗江雪山藝術小鎮、常德德國小鎮等“大手筆”也早已難以為繼。
從一時風光到一地雞毛,面對特色小鎮“成長的煩惱”,國家開始出手。
2017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提出建立規范糾偏機制,明確指出“對已公布的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城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開展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特色小鎮迎來“大洗牌”。第二年,全國419個“問題小鎮”被淘汰整改。而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等虛假“特色小鎮”警示案例的全國通報,也為各地敲響了警鐘。
全國特色小鎮自此進入規范建設期。
為了加強對特色小鎮發展的頂層設計、激勵約束和規范管理,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發布,為全國特色小鎮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確了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
明確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特色小鎮們更迫切想知道該怎么來實現要求。
日前出臺的《導則》對上述文件進行細化落實,從實操層面明確了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導則》對多項要求都明確了量化指標,為各地區開展規范糾偏提供了普適性操作性的指引。
在發展定位、空間布局、質量效益、管理方式、底線約束等方面,《導則》提出了22條具體要求。比如,“特色小鎮規劃用地面積下限原則上不少于1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原則上不少于1/2平方公里”等;在建設邊界、風貌形態、投入強度、質效水平、創新活力、房住不炒等方面,《導則》設置了13項具體指標。比如,提出“除原有傳統民居外,特色小鎮建設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原則上不超過30%,鼓勵控制在25%以下”,嚴控房地產化傾向。
堅守“底線”才不會跑偏,規范發展才能行穩致遠。《導則》為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勾勒出了更加清晰的“施工圖”。
3、特色小鎮之特,在于產業之特
每一次產業的大洗牌都是一次絕佳的超車機遇。
當前,無論從特色小鎮的建設規模,還是發展質量來看,青島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能否根據《導則》的指引,淘汰或整改不符合發展趨勢的特色小鎮,對優質和有潛力的特色小鎮加大扶持培育力度,是青島抓住機遇的關鍵。
青島縣域廣闊,膠州、平度、萊西三市土地面積達6067.52平方公里,占全市比重超過半壁江山(53.72%);常住人口達289.92萬人(7次人口普查數據),占比超過四分之一(28.79%)。

即墨區靈山鎮打造的“玫瑰小鎮”
這是青島發展特色小鎮的優勢基礎,也是必然選擇。就目前而言,青島縣域經濟還不算強,還沒有跑贏全市經濟大盤。2020年,三市GDP總和為2493.43億元、僅占全市五分之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6.88億元、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
青島曾明確提出,“將特色小鎮打造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新抓手、城鎮化發展的新平臺”“實現特色小鎮更高質量的發展,積極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和鄉村振興”。
顯然,建設特色小鎮對青島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
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特色小鎮之特,首先在于產業之特。縱觀國內外,能夠長盛不衰的特色小鎮,必然是強有力的產業增長極和聚合點。
法國依云小鎮圍繞特有的生態資源(依云水和溫泉),通過發展特色產品、生態休閑、旅游文化等領域,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動力,一直依托產業蓬勃發展。
剛剛躋身2021年中國特色小鎮50強的德清縣地理信息小鎮,聚焦細分市場,以打造國際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區為目標,引進各類地理信息相關企業400余家,已形成從芯片研發、裝備制造到數據生產信息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地理信息小鎮
但特色小鎮有別于產業園,它是特色產業與新型城鎮化有機互動的發展模式。地理信息小鎮從設立之初,就明確“產城人文融合”,由功能單一的工業園區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間轉變,打造更多生活空間、增加公共城市服務供給,讓投資者和從業者安其居、樂其業。
青島的產業特色鮮明、基礎雄厚,擁有一批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其中,智能家電集群、軌道交通裝備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依托這些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特色小鎮的思路,也與《導則》中“特色產業投資占總投資比例原則上不低于60%”的要求相匹配。
入圍中國特色小鎮的平度南村鎮,先后引入了海信家電等企業,把發展重點放在智能制造與高新技術產業上,以“大沽河文化”為內涵,以“生態低碳”為目標,打造融智能制造、創新創業、科技研發、文化展示、旅游休閑、生活居住、人居配套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小鎮。
在膠州灣北岸,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的世界動車小鎮正在加緊建設中。這里不僅是青島市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所在地,擁有千億級的軌道交通全產業鏈,同時還在不斷完善交通、市政、文化、科教、醫療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搭建宜居宜業的高地。
制造業從中心城區向縣域轉移已成趨勢,青島要利用這一趨勢,遵循規律、因地制宜,堅持藍色、高端、新興為產業導向,做精做強最有基礎和潛力的特色產業,著力推動產城人文融合,讓更多的特色小鎮成長為經得起市場考驗、也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發展新平臺,助力青島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 | 長亭 策劃 | 沈默 編輯 | 疾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