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轉戰小學,家長、孩子同時“開局謀新篇”——孩子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角色、周邊環境會發生較大轉變,家長的角色也要隨之調整。開學兩周有余,不少一年級新生家長又開始焦慮了:孩子學習時拖拖拉拉,上學狀態自由散漫,還沒交到什么朋友……如何幫助孩子做好過渡?家長們又該怎樣調整好自己的角色轉變?記者采訪了青島太平路小學教導處副主任、資深語文老師王冬宇,作為一名小學新生的媽媽,她的建議值得家長們學習借鑒。

【學生篇】
培養興趣習慣是關鍵
“作為家長,在小學階段應該幫助孩子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可以從兩方面來入手。”王冬宇認為,對于新生而言,首先要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才有助于產生內驅力。孩子們天性喜歡玩耍,那就借助“游戲力”讓他們愛上學習。比如對數字的認知不必拘泥于在本子上刻板書寫,也不需要大量刷題,完全可以通過翻數字紙牌等游戲來引導孩子了解數字的拆分等問題。類似的游戲網上有不少,家長可以搜索孩子最感興趣的。
除了培養興趣,家長還應該在孩子低年級學段時幫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年齡的孩子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此時培養起來的習慣就猶如天性,會伴隨終身。“對一年級新生來說,很重要的一個習慣是回家后先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王冬宇說,有的家長很心疼孩子,回家后先讓孩子吃水果、充分休息,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新生的學習任務通常很簡單,不會超過30分鐘,家長應抓住機會培養孩子主動學習、重視學習的良好習慣,這將有利于孩子駛入成長快車道,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提升傾聽專注自理能力
上課不專心,寫作業拖拉,做事丟三落四……提起孩子的這些問題,部分家長就忍不住“咬牙切齒”,實際上這些問題往往都能歸結于專注力不足上。在王冬宇看來,專注力的培養對于新生而言非常重要,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家長不但沒有很好地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反而背道而馳——“有些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家長愿意陪著,還不時提醒喝水吃水果,這其實是在破壞專注力。”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全神貫注學習時,家長不要打擾,就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有些孩子本身專注力不強,則需要家長從他感興趣的事著手引導培養,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就讓他們專心創作,并通過增加繪畫難度等一點一點地延長時間,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傾聽能力也是新生們的必備技能之一。在學校,學會傾聽老師,能更好地吸收、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迅速執行老師的指令;學會傾聽同學,能深入了解同學的所思所想,更好的溝通,進而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這些因素都是交纏在一起相輔相成的。
“跟學習能力相比,學會照顧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王冬宇還強調了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她認為這是人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在學校老師會及時提醒孩子們喝水、吃飯、去衛生間、增減衣服,而家長也可以在家中幫孩子繼續強化這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篇】
與老師坦誠交流別猜疑
“不久前我剛剛接到了一位朋友的求助:她在班級微信群發現,老師留言表揚了39個孩子,唯獨少了自家孩子。”王冬宇說,這位朋友當天寢食難安,最終在她的建議下坦誠友好地向老師詢問了孩子未被表揚的原因,得知是因為孩子沒交練習本,又向孩子求證,在確定孩子交上練習本后,又把這一信息傳達給老師。經過核實,老師最終找到練習本,問題得到解決,家長心里的石頭也落了地。“這件事就提醒我們,家長如果對于孩子的學習、在校表現等有疑惑,一定要跟老師坦誠地交流。”在王冬宇看來,這個例子很具有典型性。
“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家孩子?”“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好”……有的新生家長會因為一些瑣事腦補無數場“大戲”,其實自己猜測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不如開誠布公地與老師談一談,老師也希望能夠通過與家長交流的方式,在盡短的時間內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這樣才有助于家長與老師就孩子的教育問題盡快達成默契,實現家校共育,優化孩子的成長環境。
溝通時把握頻率尺度
新生入學后,為了便于更好地開展工作,老師們通常會建立微信群或QQ群,與家長實時“云端”聯系。有些家長太過積極,留言過多,容易引起其他家長反感,這個群體甚至被網友調侃為自我“加戲”的“戲精”。王冬宇認為,家長們熱切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與老師和其他家長溝通時,確實也需要把握尺度。
“雖然家長要跟老師及時溝通,但畢竟老師平時工作較為繁瑣,不一定時時手機在線能第一時間回答家長所有疑問。諸如今天布置了什么學習任務、明天上什么課等問題,家長是可以考慮先私下向其他家長求助,通常會很快得到解決。”王冬宇說,還有一些問題家長可以單獨咨詢老師,不必在班級群這個共享交流平臺刷屏。
還有些家長不太喜歡在群里留言,怕影響老師工作,又怕總“潛水”被誤會不尊重老師或對班級工作過于冷漠。王冬宇說,其實家長不必謹小慎微,對于老師提出的需要家長支持的班級事務性工作,只要家長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積極配合就可以了,這樣有助于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促進整個班級的建設發展。
【相關鏈接】
三個常見問題這里有答案
1.孩子在家自由散漫,上學怎么辦?
王冬宇:小學新生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在40分鐘的課堂上全程保持高度專注力,老師們在教學時會充分考慮這一點,并適時幫助他們放松休息。新生們都有尊敬老師、崇拜老師、樂意接受老師教導的自然心理傾向,這種向師性決定了他們在學校也會努力表現做到最好,如果有問題,老師一定會與家長及時溝通,所以家長不必徒增焦慮。
2.學習時磨磨唧唧怎么辦?
王冬宇:家長要跟孩子約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事情。一年級孩子回到家后,復習、預習等學習任務通常不會超過20分鐘,如果30分鐘還未完成,家長可以觀察是出了什么問題——是書桌旁的玩具或桌上的文具分散了注意力?或者書桌周邊環境過于花里胡哨……找到問題,有的放矢地去解決。
3.孩子不會交朋友怎么辦?
王冬宇:有的孩子性格比較靦腆,老師們在觀察到他們交友遇到困難時,會引導班里“自來熟”的孩子跟他接觸交流。家長也可以進行輔助,比如感覺哪位同學的父母比較熱心,那么這種家庭環境中走出的孩子也通常是個開朗的熱心腸,家長可以提前跟對方家長溝通一下,并告訴孩子:我和xx同學的家長是好朋友,你明天也去跟xx同學交個朋友吧。這樣孩子更容易走出交友第一步。(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琰)
責任編輯:張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