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午休閑聊,有位同事說,她女兒的大學里有個女孩輕生了,輕生前表現過明顯的抑郁傾向。
通常,缺少關愛或遭到不良對待的人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但據說女孩家經濟條件非常好,不存在生活壓力,也沒有失戀和人際關系的危機,抑郁的根源就是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而轉專業又沒有希望。
在大家看來,不喜歡所學專業真的是生活中很小很小的一件事。很多人最開始都是不太喜歡自己的專業,慢慢地才有了感覺,有了感情,要不怎么有“干一行愛一行”的說法呢?
另外,現代很多知識和行業都是相通的,不喜歡本專業,畢業后可以轉行,也可以另謀職業,完全沒必要想不開啊,可有些孩子就是轉不過彎來,想問題總是愛鉆牛角尖。
辦公室的幾個中年人不禁感慨說,以前的孩子缺吃少穿,而且還經常挨打挨罵,為什么沒有心理問題呢?可現在的孩子錦衣玉食,被愛包圍,怎么還會出現心理抑郁呢?
02.
對于這個問題,島城心理專家丁源玉有她獨到的分析:
丁源玉認為,過去的孩子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不單是缺吃少穿,有時還要忍饑挨凍,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時孩子們的需求僅局限于生理需求(食物和衣服)和安全需求(工作保障),滿足了這些需求后,他們自然開心快樂;然而現在的孩子早已達到了衣食無憂,而且被家人的愛包圍,所以他們便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即社交需求(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一旦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他們便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而他們生存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又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焦慮。
首先是社會壓力。以前的孩子大多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因為不用擔心成績不好,也沒有升學壓力,而現在學習班成了孩子們最多的童年記憶。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起就讓他們學這學那,以此來培養孩子的興趣,也不管孩子愛不愛學。其實童年應該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光,在這個年紀卻要不斷學習他不想學的東西,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而到了初高中需要發力時,他們對于學習已經麻木了。這時的孩子是最脆弱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快樂,不出現心理問題才怪。
其次就是社會上的攀比和內卷現象,孩子們之間比有錢,比學校,比穿搭,比游戲,想要勝出,只能付出更多或是放棄更多。大家都愛慕如榮,而社會又讓人們淡泊名利,孩子們就是在這一次次的矛盾中活著。這種矛盾甚至形成了無形的鏈條,就是很多人從小努力學習,但也不一定可以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就算是考上好的大學也不一定能有一份滿意的工作,就算有一份滿意非工作,也不一定可以過得很好……就是在這樣的互相攀比中,孩子們被一步步地逼著前向走,才導致有些孩子們出現了極大的心理問題。
另外,很多家長有意無意中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工具人”,不管孩子們干什么、學什么,都要按著家長的意愿,孩子的成績成了自己炫耀的工具,他們同時把自己的焦慮、沒能完成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而孩子真正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聯結卻是不足的。當孩子缺少友誼、不被尊重、找不到自我時,內心就變成了空洞。一旦內心空空,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關愛、不被需要、不值得存在,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自己。
基于這些原因,家長在養育孩子時,除了要給他們創造優越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多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關心他們想什么,愛什么,多與孩子建立心靈的聯結。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長,才能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才能擁有一個豐富快樂的人生。(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慧)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