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故事。
有位答主說:自己之前玩游戲,認識一個孩子,有一天孩子跑來找她訴苦,說:
他跟父母立下過一個約定,如果成功考上某某大學,父母就獎勵給他三萬塊錢。結果他成功考上了,父母卻反悔,說這筆錢就當成生活費給他。他瞬間炸了,控制不住情緒,跟父母大吵了一架,說要報警把父母抓走。他爸非常生氣,動手給了他一巴掌。問,現在該怎么辦。
安慰過后,這位答主給了這孩子一個建議:
先跟父母道歉,好好溝通,講清楚:我生氣并不是因為拿不到這三萬塊錢,而是因為你們欺騙了我的信任。這樣會讓我受到傷害,讓我擔心,以后是不是還會發生類似的事情。我愿意為了你們去學習,但也希望能夠得到你們的信任,站在我的角度看事情。
孩子并不情愿,但還是按這個建議去行動了。
最后呢,當然是皆大歡喜。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更進一步理解了父母的擔憂,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02.
在跟一些家長交流這個話題時,有家長說:為了哄孩子聽話,哪個家長不是經常給孩子承諾?而哪個家長又沒有違背過諾言呢?
大部分家長都表示,對小孩子來說,一兩次的食言無所謂,因為他們很快就忘了。然而我卻覺得不是這樣,因為我在這方面有過親身經歷。
兒子五六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央求著讓我帶他去游樂園,那段時間我特別忙,經常要加班,我就哄他說:“你乖乖的,等媽媽有空了就帶你去。”
聽了我的話,兒子不再吵鬧了,而是乖乖地和奶奶待在家里玩。這件事很快就被我淡忘了,沒想到兒子卻一直記在心里。
一個周末,兒子鄭重其事地問我:“媽媽你今天加班嗎?”我說不加班,兒子便吵著讓我帶他去游樂園,我懶得動,加上天氣不好,就說改天吧。
一連幾天兒子都不開心,無論我怎么哄他都沒用,對于我說的話,他不是聽而不聞,就是默默抵抗。直到我帶他去了游樂園,兒子才展開了笑容。
后來與一位教師朋友交流,她告訴我,幸虧你及時補救,給兒子兌現了承諾,否則時間長了,孩子就不會再相信你了,你們的親子關系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03.
言而有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從小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學到的都是要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必須兌現。
那么,如果家長不兌現承諾,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1、不再相信父母
為了讓孩子進步或者取得更大的成績,父母總喜歡用孩子想要的東西引導他們去達到父母想要的結果。但孩子做到了,父母卻又不想兌現這個承諾。
幾次這樣的經歷后,孩子就不會再相信父母,一旦他們不信任父母,也就不愿意聽從他們的教育,親子關系就會受到巨大影響。
2、失去進步的動力
很多情況下,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作出承諾,是因為相信孩子可以越來越好。但是父母的一再失信,會讓孩子認為即使達到父母的要求,自己也無法獲得想要的東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不再努力。
3、變成言而無信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對于自己一次次的失信,父母感覺無所謂,那么孩子就會覺得不遵守承諾也無所謂,以至于也變成隨意許諾但卻言而無信的人。
那么父母應該怎么辦呢?
1、相對于利誘孩子進步,給孩子分析為什么想要他們進步或者考出好成績,更能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2、如果做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兌現承諾
有的人可能就要糾結了,給了他想要的,會不會影響他以后的學習呢?這個當然要看父母怎樣兌現承諾了。
在給孩子兌現承諾的時候,要讓他們明白這是對他們努力拼搏的肯定,得到獎勵不是目的,因為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為自己以后的人生鋪路,同時在給予他們獎勵的時候還要有相應的約束。
總之不管對孩子做了什么樣的承諾,都必須兌現,因為父母一直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明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如果父母做到了言而有信,孩子就不會言而無信。(作者|阿慧)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