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的孩子是指6-12歲,稱為學齡期。根據艾里克森心理發展的八階段理論,小學階段的孩子主要的心理沖突是勤奮對自卑。這一階段的兒童在小學接受教育,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后 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如孩子的學習經常無法順利完成任務多次受到批評)。當兒童的勤奮感大于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能力"的品質,否則這個孩子以后干事就會畏縮,不自信。這個階段的兒童有一系列變化:

1、身體發展此期兒童除生殖系統外,其他器官發育已接近成人。腦的發育已趨成熟,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
2、心理發展此期兒童的感知敏銳性提高,注意穩定性增長,口頭語言迅速發展,詞匯量不斷增加,行為自控管理能力增強等。其言語、情感、意志、能力和個性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孩子表現為對事物富于熱情,情緒直接、容易外露、波動性大,好奇心強,辨別力差。自我意識與社會意識迅速增長,性格的可塑性大,道德觀念逐步形成。

3、個性和社會發展
1) 自我意識:兒童已能用心理特征來描述自己,能將自己和同伴的心理特征互相比較,通過社會比較了解自我,“我是誰?我和別人有什么不一樣?”。兒童開始用多維的觀念看待自己,能思考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及其原因。
2) 社會觀念采擇能力:兒童開始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發展模式,從別人的角度上審視自己的思想、情緒感受和行為。
3) 道德發展水平:兒童對道德事件的認知表現出從具體到抽象、從片面到全面的發展。他們開始產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動機往往是具體的,而后逐漸形成概括的道德認識。
4) 人際關系:此階段的兒童逐漸走出家庭,來到學校,建立起友誼,有了自己的“朋友圈”,開始了“社會化”的第一步。他們開始懂得助人為樂,求知欲強;懂得尊敬師長和周圍同學,友好關心集體;渴望得到父母親的疼愛;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認可。同時面對批評也會害怕、傷心,兒童內心世界變得豐富起來。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