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學生學習壓力的應對策略
1) 從外部緩解學習壓力很重要。家長和學校要給中學生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不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孩子優秀的唯一標準,不逼迫孩子整天學習,用“題 海戰術”提高成績。而是以平等的朋友姿態與孩子交流,共同尋找影 響學習成績的因素。通過提高學習興趣,鼓勵和肯定孩子在學習中的每一次細小的進步,正性刺激其求知欲。
2) 全面發展,用成就感緩解學習壓力。作為一名中學生,學習自然是目前階段最主要的任務,但并不是唯一證明自己的途徑。可以在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下,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取長補短,樹立適當的奮斗目標,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在自己完成目標時,可以給自己適當的獎勵, 如一次旅游、一場同學聚會,一件喜歡的衣服或一雙球鞋。
3) 保持平和心態,積極面對大考。對于面臨“中考” 和“高考”的中學生來說, 壓力是多方面的。特別是面對疫情的雙重壓力,許多考生的心態會受影響。如果感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時,要及時釋放出來,可以到空曠的地方大聲喊叫或痛哭一場,可以放下手中的書,做做運動、聽聽音樂。如果有寫日記的習慣,可以通過書寫的方式將內心的苦悶宣泄出來。如果有一個可信任的傾訴對象,發發牢騷可以讓人心情舒暢許多。總之, 特殊時期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發揮出正常的水平。

2、中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應對策略
1) 同伴關系。首先,真誠溝通,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保持一種真誠、友好、開放、接納的態度,相信同伴間能真正溝通,互相理解。不拒絕同學的好意,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如夏令營、冬令營、興趣小組等,找到自己有共同話題和興趣愛好的朋友和社交圈。其次,全面了解很重要。不輕易受第一印象和 先人為主的偏見影響,不輕易給交往的同伴定性,學會動態地、全面地、多角度地看待一個人。在與同伴交往中盡量全面地表現自己,不作過分掩飾,既讓大家了解自己的優點,也讓大家了解自己的缺點,給大家留下真誠、自然的 印象。再次,與同伴交往中需遵守“黃金法則”。可以希望同伴做什么,但不強求。如果同伴沒有做到,可以表達失望,但也需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理解其不能做到的原因。允許同伴與自己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感受,不要因此認為對方背叛自己,真誠地與同伴溝通,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 問題。

2) 親子關系。第一、父母要懂得接納和包容。父母要學會理解和接受中學生漸漸長大,越來越獨立的事實。理解孩子對父母完美形象破滅后產生的失望情 緒,包容這一特殊時期的矛盾和沖動行為,幫助孩子分析和感受內心復雜和矛盾的情感,坦誠展示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使孩子逐漸意識和接受成人世界存在的缺陷和真實,為其心理上踏人社會做鋪墊。第二、傾聽、尊重和允許很重要。家長和學校不要以嚴厲、強制的形式管教中學生,而是要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雖然中學時期是人獨立意識飛速發展的時期,表面上孩子不愿與父母分享“秘密”,但碰到重要事情,大部分孩子還是愿意與父母一起商量。父母應該抱著理解之心,用平等交流的姿態與其溝通,耐心頃聽,尊重和允許不同的想法,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在肯定其想法有一定先進性和獨特性的基礎上,同時指出其想法的局限 性和片面性,幫助孩子學會綜合、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第三、意見不一致時可以先“放一放”。當父母和孩子的意見出現分歧,且雙方都固執己見,不能被對方說服時,應采用“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態度, 不要強硬干涉或改變對方的想法,暫保留意見,待時機成熟和情緒穩定 后,再心平氣和地討論,理解對方的動機,尋求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3、中學生自我意識及受挫能力問題的應對策略
1) 循序漸進制定目標。在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下,父母應幫助孩子明確奮斗目標和 方向,從短期到長期,從容易到困難逐步進行,增強克服困 難的信心。
2) “庖丁解牛”才能“對 癥下藥”。父母和老師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要求,針對孩子的失敗和缺點要進行耐心的鼓勵、支持和幫助。在其犯錯或受挫時, 幫助其分析不足,鼓勵其堅持解決問題,激發孩子克服困難的決心,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3) 自我認同,自我成長。作為中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認同的第一步。不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還要看到自己的長處。調整對自己的期望,使自己與實際情況更符合,從一點小小的成功開始積累, 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勇敢地參加集體活動,大膽表現自己。通過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軍事訓練體驗等方式,鍛煉毅力和耐力。
4、中學生情緒調控問題應對策略
1) 過高的期望會使情緒失控。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強加給孩子,過高的期望會使孩子產生無能、無助、沮喪、焦慮甚至抑郁情緒。
2) 用廣角看問題,充分利用資源調整情緒。中學生情緒失控的主要來源是對已發生的事的危害過于擔心,及對將要發生的事的不利方面過分擔憂。這與中學生對事情的認識不全面、不完整,尤其是對某些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的認識和分析上,比較極端, 過分關注不利的一面有關。因此父母和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客觀準確地認識面臨的問題,全面分析自己和周圍環境中的資源,并加以利用,緩解焦慮和抑郁情緒。如果確實遇到無法解決的情緒問題,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如心理咨詢熱線就是不錯的選擇。
3) 不要讓“憤怒”成為一顆“定時炸彈”。當感受到明顯的憤怒情緒時,一味的壓抑和逃避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直接面對當事人,加強溝通,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求助于父母、老師 或朋友,找他們頃訴,將憤怒表達出來。學習身體放松技術,從生理層面上緩解憤怒情緒。
5、中學生性困惑及“早戀”問題應對策略
1) 做好性心理衛生教育是鋪墊。父母、學校及社會應加強中學生性心理衛生教育,使其能夠認識到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是正常現象,增加其對自身變化的認同感。
2) 坦誠溝通是關鍵。父母、學校對性相關的問題,應抱著開放、接納的態度,與孩子坦誠地溝通,避免增加談論此事的羞恥感。
3) 面對“早戀”,大人要“疏”,不能“堵”。對于“早戀”問題,父 母和老師應做到宏觀調控,告訴孩子戀愛的原則和底線,營造一個理解、接納和尊重的環境。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未經孩子允許,不要偷看孩子 的聊天記錄、短信、日記等。
4) “早戀”不是洪水猛獸,“魚和熊掌”可以兼得。作為中學生,應該認識到,“早戀”不是一件不應該出現的問題,而是一件需要花費心思去處理的事情。當遇到喜歡的人時,要權衡學習和戀愛兩方面的關系。家長和老師怕“早戀”,無非是怕影響學業,最好的辦法就是拿成績說話。戀愛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如果處理不好,感情和身體都有可能受到傷 害。在沒有能力組建家庭之前,婚前性行為是不提倡的,如果真的愛對方,就要為對方考慮,也要對自己負責任。

6、中學生沉迷手機、網絡游戲等行為問題的應對策略
1) 言傳身教很重要。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需要給孩子樹立自 律自控的榜樣,榜樣作用對中學生會有十分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一 旦父母在家只沉迷于手機和網絡,忽略親子間的溝通,那么孩子就會學習到這種行為模式,沉溺于虛擬世界不可自拔。
2) 理解協商為前提,堅持原則不可破。很多手機、網絡成癮的孩子正是因 為對愛與溫暖的體驗減少才表現的冷漠、自私、不能自然的表達愛,然后從虛擬世界尋求愛的關注、情感支持。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應把“愛”放在首位, 充分的理解、尊重孩子,恰如其分的對孩子表達愛,不僅能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也是良好溝通的前提。只有在愛的基礎上的良好溝通才能協商 應對手機、網絡問題的原則,包括玩手機、上網的時間、違背原則后的措施等。對待原則,家長必須溫柔而堅定,讓孩子明白只有堅守原則才會有更多的自由空間。

3) 優化網絡環境,讓網絡成為教育中的“正能量”。中學生容易受網絡影響,但父母和老師也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寓教育于網絡,通過網絡來開展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工作。向孩子推薦優秀的網站,使中學生不自覺地被其內容吸引,形成歸屬感。同時全社會應加強技術研究和管理,以技術控制色情、毒品、犯罪等不良信息的傳播,還校園一個潔凈的網絡空間。

7、疫情特殊時期中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策略
1) 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圍。特殊時期,很多父母也容易情緒不穩定, 這些緊張和不安全感都會傳遞給孩子,所以,如果想有效關愛孩子,父母需學會覺察和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情緒穩定,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環境的安全穩定。
2) 規律作息,保證營養。危機事件讓人恐慌的原因是它破壞了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也就是破壞了我們的安全感。在安全前提下,盡量保留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不過多地瀏覽疫情相關信息,每日安排充分的日間活動,保證三餐規律,營養豐富,睡眠環境舒適,保證良好睡眠。
3) 接納情緒,增加溝通交流。當緊張和煩躁情緒出現時,首先要接納自己有這樣的情緒。可以向周圍人求助,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作為父母,需要耐心萌聽,告訴孩子當前特殊時期,煩躁是正常反應,家長接納的態度會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逐漸恢復平靜。
4) 科學告知,理解疫情當下的特殊要求。掌握科學客觀的信息可以降低人的焦慮,促進情緒穩定。父母要主動和孩子討論,幫助孩子通過官方渠道,篩選科學客觀的信息。開學后對于學校的規定和要求,給予耐心解釋,讓孩子理解小班制等防控措施是對自己和大家的保護,從而遵守相應的規則和限制。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