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校恐怖
平時在家不上學身體狀況挺好,但一到學校就會出現莫名胃痛、腹痛,回到家后癥狀均不治而愈。近年來發現此癥狀發病年齡明顯減小,持續時間延長。

2、適應冋題
小學生開始正式從家庭中走到校園中,跟同伴在一起,接受系統的教育,需要學習知識、遵守校園的規章制度,因為小學生的性格基礎不同,部分孩子會出現適應不良的問題。比如此次疫情過后,很多孩子已經適應了在家里上網課的學習生活方式,開學后,有的孩子會出現適應不良,具體表現比如:哭泣、情緒低落、阻抗去學校、情緒消極、學習成績下降等,甚至部分孩子會出現軀體化癥狀,比如一到學校就發燒、嘔吐、腹部疼痛,但去醫院檢查并未發現軀體疾病,從學校的環境回到家里以上癥狀自然減輕等,這些都是由于小學生的適應不良造成的。

3、人際交往問題
主要表現為與父母、老師、同學的關系緊張,學齡兒童想跟周圍同學交往,但不知如何交往,有時會故意招惹同學,嚴重時拳腳相向。
4、學業問題
1)學習障礙:是小學生較常見的問題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學習技能障礙和視覺、聽覺障礙,也沒有環境和教育剝奪以及原發性情緒障礙,而出現閱讀、書寫、計算、拼寫等特殊學習技能獲得障礙的一組綜合癥。
2)厭學:指的是對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倦怠情緒,冷漠逃避和對抗的心態及行為表現,具體表現為不愛學習、學習動力不足,上課注意力分散、聽課不專心,作業不用心,思維緩慢,學習效率低,甚至出現逃學、說謊、離家出走等不良行為。
5、情緒問題
小學生的社會化尚未發育成熟,他們大多喜怒形于色,情緒外顯好判斷, 如果家長和老師可以很好的理解和回應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解決引起情緒 波動的事件,他們會很快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但是,如果他們的情緒得不到正確的回應,甚至成年人把自己的情緒 發泄到他們身上,時間久了,小學生會出現一系列情緒問題,比如持續的情緒低落、寡言少語、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緒激烈暴躁,不好管理等。

6、其他精神心理問題
學齡兒童期是養成良好個性及人格的主要時期,若上述常見的心理 問題能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及時解決,就能順利健康地發展;若不能及時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最終導致嚴重的精神心理問題。常見的有:
1)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兒童多動癥,是兒童心理行為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問題。主要特征是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續時間短暫,多動和沖動,活動量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安,在父母眼中會認為這些孩子是故意“搗蛋”的。這類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肌肉協調不良,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情緒不穩且易怒,常伴有學習困難或品行障礙。

2)品行障礙:品行障礙指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期出現的持久性反社會型行為、攻擊性行為和對立違抗行為。主要表現為持久的、嚴重的違紀行為,在較大兒童中很常見,如逃學、偷竊、破壞公物和攻擊行為。這些異常行為嚴重違反了相應年齡的社會規范,與正常兒童的調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為相比更為嚴重。

3)兒童恐懼癥:恐懼情緒是兒童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問題,幾乎每個兒童在其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都曾出現過恐懼反應。兒童中最常見的是害怕動物、死亡、昆蟲、黑暗、學校等。兒童對鬼神及不明物體的恐懼似乎司空見慣,但是這種恐懼若持續不斷地存在著,將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懼癥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過去可怕的經驗所引起(如突如其來的巨響、周圍人的恫嚇)等;其二可能是焦慮的代替品;其三是社會學習等帶來的壓力。
4)抽動癥: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抽動。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發其他行為障礙,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且男孩多于女孩。

5)孤獨癥: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 應為特征的疾病。兒童孤獨癥的發病率較低,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 3.6:1。它是一種全面發育障礙,涉及兒童的認知功能、社會情感、社會化過程的相互關系的問題。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