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春節繼續施工,目前黃島端斜井掘進800多米——
以累土之功推進隧道建設
穿行在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以下簡稱“二隧”)斜井內,走過24米長的仰拱棧橋,國信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有限公司安全總監齊杰來到目前黃島端斜井掘進的盡頭。“現在正在注漿加固階段,等到各項指標達標,我們將按計劃繼續向前開挖。”他指著迎面的那堵“石墻”說。

齊杰(左)在膠州灣第二隧道檢查施工質量。
1月29日,總長1111米的斜井已掘進800多米,他們在這里遇到了施工以來的第一處較大斷裂帶,每分鐘單孔滲水量達到200多升。破碎帶圍巖穩定性較差,需要通過帷幕注漿和管棚施工等手段進行圍巖加固,再使用鉆爆法繼續掘進。
盡管超前地質預報等技術手段已能預測一些施工風險,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還是難以避免各類突發狀況。根據前期地質勘查,斜井施工將會遇到兩處寬度較大的破碎帶,但這在整個工程中只是“小兒科”。
“二隧的長度是膠州灣海底隧道(以下簡稱“一隧”)的兩倍多,但建設難度系數和風險系數可不只是成倍增加。”齊杰說,十幾年前擔任一隧工程安全質量部部長的往事還歷歷在目,他更加清楚二隧建設的難度。
這條未來世界規模最大、長度最長的海底道路隧道將穿越影響青島地形地貌形成的滄口斷裂帶。這條斷裂帶影響范圍寬度達到數百米,斷裂帶兩盤分別為軟質的沉積巖和硬質的火成巖地層,考慮到斷裂帶未來百年之內的穩定性和活動性問題,海底隧道以何種方式穿越滄口斷裂帶,是二隧方案決策遇到的重大課題。經仔細勘察、反復論證,最終確定為穿越斷裂帶內結構更加穩定的火成巖巖體。相較膠州灣海底隧道施工過程中一共遇到的18條斷裂帶,二隧在總體施工過程中預計將穿越20多條較大的斷裂帶。
長度的增加意味著建設方需要解決超長隧道通風防災難題。“一隧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單一的壓入式通風技術,但在二隧建設過程中遠遠不夠,需要同時采用巷道式通風技術。” 齊杰說,目前黃島端已開工建設兩個豎井作為巷道式通風的重要設施。
一隧在施工過程中每日最大涌水量為1.5萬立方米,而二隧推算的日最大涌水量將達到5萬立方米。“建設過程中需要將所有涌水收集,然后用水泵從下往上將水排出地面。”齊杰說,二隧排水高差達110余米,比一隧增加了30多米,排水難度大幅提升。
春節期間,二隧工程將持續推進。對工程人而言,春節只是工程進展中的一個普通節點。對齊杰而言,春節仍是一個“不下火線”的日子。隧道建設,進一寸有進一寸的艱難,進一寸也有進一寸的歡喜。二隧計劃總工期72個月,他期待這條隧道穿越重重難關,以累土之功早日建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偉/文 傅學軍/圖)
一天連做5臺心臟大手術,深夜回家沒睡多久,又有重癥患者就診——
心外科醫生“停不下來”的一天
2臺達芬奇微創心臟手術、3臺心臟不停跳搭橋手術,1月28日,青大附院心外科主任楊蘇民連做5臺手術后,回到家時已是夜晚10點多。本以為牛年可以至此“封刀”,然而29日早晨5時17分,正在熟睡的他又接到了醫院的電話,一名急診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急需手術。“看來心外科醫生的‘封刀’,有點難……”楊蘇民在朋友圈里寫道。

楊蘇民(右一)和同事在緊張有序的手術中。
五一、國慶、元旦、春節,這四大節日也是主動脈夾層發病的高發期。“翻翻國內同行的朋友圈,他們也都在做手術。”楊蘇民說,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等不得,因為血管破裂位置靠近心臟,如果不及時手術,80%患者會在兩周內死亡。從發病時間開始計算,每過一個小時死亡率就會提高1%。如果你問一名心外科手術醫生,通宵做完一臺手術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楊蘇民的回答代表了大部分心外醫生的心愿:“沒人打擾,好好睡一天。”
盡管如此,接到電話,他還是第一時間趕回醫院。當日上午8時,一切術前準備就緒,青大附院市南院區麻醉科主任袁莉和手術醫生、手術室護士將患者從監護室接入手術室,8時20分開始為病人麻醉,一個小時后,手術正式開始。這是一臺“大手術”,至少需要5-6個小時,病人的下半身需要停循環,手術名稱為全主動脈弓人工血管置換并支架象鼻手術、主動脈瓣和升主動脈置換和冠脈移植術。下午1時15分,病人心臟復跳,手術前輸血科醫生協助分離的患者自身的血小板和血漿也重新回輸給患者,力求改善其凝血功能。
此時,楊蘇民又趕到隔壁手術室,操刀當日的第二臺手術,這是從外地轉院來的急診患者。青大附院心外科共有188張床位,是膠東半島最大的心臟治療中心。“今天,還有好幾臺從外院轉過來不能等的急診手術,如果我們不接手,病人過年前后還能去哪求醫呢?”楊蘇民說。
2021年個人主刀手術量超過800臺,進入全國心外科醫生手術量前十;心外科手術量2266例,山東省領先。自2014年至今,共完成29臺心臟移植手術……一個個生命延續鮮活與精彩,碩果累累的成績背后是楊蘇民超凡的努力。
從晨光微露奮戰到夜深人靜,足未出醫院,萬家燈火里少了他們的身影,這些都是醫生的日常。楊蘇民說:“截至29日上午8時30分,心外科還有116個病人,心外科監護室還有46個病人,我們必會全力以赴,因為每一次就診都意味著生命的托付。”(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市市場監管部門組織開展食安專項檢查
讓外出就餐市民吃得更放心
春節的腳步近了,位于山東路上的喬記漁莊比以往更忙碌,除了接待日常食客用餐外,籌備年夜飯成了眼前的“重頭戲”。而圍繞市民“舌尖”在轉的不光是餐飲單位,為守護百姓“年夜飯”安全,近段時間全市市場監管部門組織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嚴把食品安全關,讓市民外出就餐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市場監管人員走進飯店對食品安全進行檢查。
“您好,請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29日上午10時左右,記者跟隨市市場監管局和市南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走進喬記漁莊,所有人員都必須過兩道關才能入內,疫情防控舉措絲毫不放松。在飯店大堂處,執法人員重點檢查了從業人員的健康狀況、食品經營許可證、價格標注等,針對部分菜品缺少價格標示等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消費糾紛。
“面粉擺放離墻太近了,起碼要在10公分以上。”“這個冰箱沒有溫度顯示,涼菜不要提前做,一定要現點現做。”“你們的配飾要么摘下來,要么包起來,不要裸露在外面,頭發一定要包進帽子中。”從大堂到后廚再到就餐房間,執法人員仔細查看每一個環節,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只有摳細節才能更好地排除安全隱患,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執法人員表示。餐具消毒保潔、食品及原料索證索票、食材的分類分區儲存、食品加工過程等環節都是重點檢查內容,飯店是否落實節約用餐提醒等舉措也要一一落實。
結束喬記漁莊的食品安全檢查,執法人員馬不停蹄地趕往青島新時代大酒店進行檢查。“從摸底情況來看,今年年夜飯預訂比較火熱,除了除夕夜,春節其他日子,選擇外出就餐團聚的市民也不在少數,這些訂餐比較多的酒店更是監管重點。”市市場監管局餐飲處工作人員張明說,由于臨近春節,大量餐飲服務人員返鄉過年,餐飲單位人手短缺,加上提前儲備食材原料等原因,容易出現食品安全隱患,此時更得把嚴這道食品安全關。
通過檢查,這兩家酒店食品安全信息公示齊全、食品安全相關狀況良好,從業人員健康證明齊全,食品原料貯存條件符合要求并且來源可追溯,食品加工過程符合相關規范要求,餐飲具清洗消毒規范到位。但檢查中也發現了食品標簽標注不規范、部分菜品缺少價格標示等問題,執法人員已要求酒店現場進行整改,杜絕食品安全隱患,確保年夜飯及春節期間的食品安全。
“目前,全市已排摸承接年夜飯餐飲單位260余家,預計除夕接待‘年夜飯’消費者1.5萬余人。”市市場監管局餐飲處處長顧天舒介紹,春節期間,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將繼續加強餐飲安全監管,持續開展對餐飲服務單位執法檢查,督促經營者切實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指導餐飲服務單位做到引導消費者使用公筷公勺、適量點餐、文明用餐等,讓年夜飯吃得安全健康文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文/圖)
巨峰游覽區26名護林員晝夜山間巡邏
千米高峰上守護“萬家燈火”
狠心拋棄溫暖的被窩,在清晨第一縷陽光尚未“啄破”云層之際,嶗山巨峰游覽區管理服務中心的護林員黃信僅便來到自己再熟悉不過的瞭望點——一塊視野較為開闊的山間巨石。春節臨近,早上6時、晚上7時、深夜12時的定時瞭望與情況匯報,以及每天不定時的山間巡邏,是黃信僅等一大批嶗山護林員們每天“雷打不動”的工作。
在巨峰游覽區的26名護林員中,34歲的黃信僅是最年輕的一個。2021年,從小跟著父母在巨峰游覽區茶澗廟護林點長大的黃信僅正式“子承父業”。“前幾天剛下山采買了一批年貨,這個春節仍跟爸媽在這里過年。”黃信僅告訴記者,雖然山里的日子苦,但也別有滋味,自己從14歲就跟著父母在嶗山生活,熟悉大山里面的一草一木,看著父母年齡漸長,就想幫忙一起守護好這方山水。
山里的日子有多苦?采訪中,黃信僅的一番話令記者咋舌。2020年9月,在夜間巡查時,黃信僅的母親被一條嶗山土豗(學名:黑眉蝮蛇)咬傷了右腳背,如果不是得到景區值班人員和消防戰士的及時救援,通過卷式擔架4次穿越河谷將其母親抬到山下救護車上,后果將不堪設想。“雖然這只是個例,但想要當好一名稱職的護林員,卻絕不是站在山上瞭望幾眼那么簡單,更要有在林間‘如履平地’的能力,比如在五峰仙館駐點的劉叔,馬上60歲的他仿佛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勁兒。”
黃信僅所說的“劉叔”名叫劉學進,20日上午,離開茶澗廟護林點后,記者來到五峰仙館護林點,該護林點有1.8萬公里海岸線上的“最高護林點”之稱。在這處海拔約千米的護林點附近,護林員劉學進該時段的例行巡查已經接近尾聲,記者快速跟上他的腳步與之同行。

劉學進沿著山路前行,檢查有無安全隱患。
單從里程上看,這段山路并不算遠,但跟隨劉學進爬上爬下,記者回到護林點后已是氣喘吁吁,反觀即將邁入花甲之年的劉學進卻絲毫不見疲態。“每天走10公里山路,如果你也能堅持20年,爬這點山肯定沒問題。”雖是安慰話語,但劉學進話語間卻并未掩飾對自己健康體魄的自豪感。
不單單是每天用腳步丈量山的高度,與山林為伴的護林員們還要忍受常人難以理解的清貧和寂寞。“巨峰游覽區林地面積約1.3萬畝,卻只有26名護林員,駐守在高山護林點的僅有9人。”劉學進表示,加上山路蜿蜒曲折,相鄰護林點間距離相對較遠,遠離繁華都市的寂寞可想而知。
采訪過程中,適逢巨峰游覽區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帶著米面糧油等生活物資慰問在山中駐點的護林員。“游覽區開放以來,一直保持著零火情的紀錄,護林員們備嘗辛苦,貢獻巨大。”巨峰游覽區管理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贊嘆道。
“我們不能有絲毫松懈,一定要繼續保持零火情的佳績。”對于即將到來的春節,劉學進說,將與身邊的隊友們共同努力,在巨峰上守護綠水青山、守護萬家燈火。(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衣濤 文/圖)

青島日報2022年1月31日5版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