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后一輛列車駛進場段,青島地鐵一整天的運營正式結束,島城也從忙碌喧囂漸入寂靜。但此時,有這樣一群人正蓄勢待發,他們穿上反光衣,戴好安全帽,提著工具箱前往檢修地點,準備開啟一天的工作。他們就是地鐵檢修工。近日,早報記者走近這群默默無聞奉獻的地鐵“醫生”,傾聽他們的故事。
車輛檢修工 >>
檢修1500伏高壓線路
眾所周知,地鐵車輛檢修是個技術活,也是個辛苦活,如果車輛檢修不好出了問題,后果難以想象。
今年24歲的孫嘉俊是青島地鐵1號線瓦屋莊停車場車輛部檢修1車間輪值融合班組的檢修人員,2月8日晚7時左右,他準時來到瓦屋莊停車場,準備開始一天的忙碌。 “上班前我們要進行安全預想和班前會,所以我們一般都會提前十幾分鐘到崗,為當晚的工作做充分準備。”孫嘉俊說,列車結束了一天的運行后返回場段之前,車輛檢修工們首先要對車輛股道進行送電作業。

車輛檢修工在車底穿梭查看機械部件。
當晚,在庫區內,手持對講機里傳來果斷而有力的聲音:“斷送電人員,請你們按照晚高峰接車計劃進行夜間接車、送電作業,務必確認好相應股道內及周邊無其他作業人員,確認股道內無異物! ”這是工班長薛坤朋正在對庫內斷送電操作人員強調作業要求以及安全注意事項。
隔離開關柜斷送電作業是車輛檢修工要在夜班開展的首要作業任務,為便于專業人員登車進行后續檢修作業任務,只有在操作人員通過隔離開關柜將庫內股道一一送電后,一列列完成正線運營回庫的電客車才可以安全平穩地駛回庫區股道。而在每一次隔離開關柜斷送電作業前,車輛專業人員都會與班組長、車輛檢修調度人員再三確認相關信息,并嚴格按照斷送電作業相關規程執行操作任務,這是對電客車的一種硬性保障,也是對自身的一種提示性保護。
“送電作業是檢修工作中高危一環,要求我們作業人員必須熟知送電流程,并取得特種作業證。 ”孫嘉俊說,檢修工們必須嚴格按照要求,穿絕緣靴,戴絕緣手套,通過“一人作業、一人監護”的方式手動對1500伏高壓電隔離開關柜進行送電。送電作業的操作關乎著電客車的“生命安全”,所以整個送電過程不能有一絲馬虎,“細心、精心、耐心”一個都不能少。而這樣的操作,一晚上他們要重復近百次。

孫嘉俊檢修列車車底的輪對和制動閘瓦。
有了電,就可以開展后續的檢修工作了。車輛檢修工們要在深夜對電客車進行全面體檢,螺絲是否松動、電氣管路是否牢固、機械部件是否可靠,都是他們的檢查內容。只見他們兩人一組,時而彎腰,時而抬頭,穿梭于車廂與車底。冬日的夜晚深沉寂靜,檢修庫中的他們卻忙得熱火朝天。精檢、細修是他們心中的準則,讓一列列地鐵安全出庫是他們的責任擔當與光榮使命。凌晨4點,室外溫度已達零下8℃,在安順路車輛基地,檢修工作已告一段落,檢修工們的臉上卻沒有絲毫放松的神情,因為他們馬上要開始緊張有序的發車巡視保障作業。
這些車輛“醫生”將每一列車的車號記錄下來,根據發車間隔排好順序,他們精神高度集中,仔細聆聽在發車過程中列車是否出現異響,如同聽診的醫生。直到目送電客車準時、平穩地駛出場段,行駛向正線,他們才能放下心來。
刺骨寒風,帽子和工裝已無法抵御寒冷,但車輛檢修工們依舊堅守在冰冷的股道旁,演繹著寒冬里最溫暖故事。
接觸軌檢修工 >>
徒步穿越地鐵隧道
接觸軌是為列車行駛提供高電壓的設備,地鐵一旦沒有穩定的電力支持,后果不堪設想。隧道中每天都有上百列電客車疾馳而過,強烈的隧道風會帶來塵土,覆蓋在各種電纜上,甚至可能導致電纜破損、老化、連接處松動等情況。要確保電客車能夠正常取流,接觸軌檢修工的工作格外重要。
夜深人靜時,接觸軌檢修工們穿上熒光衣,戴好安全帽,拎著備品包,徒步行進在幽深的隧道里。隧道中復雜的環境增加了檢修的難度,檢修工們長年與軌道、螺絲刀、鉗子和扳手為伴,日復一日重復相同的動作,枯燥乏味,但他們卻從無怨言。
在隧道區間,接觸軌檢修工們需要徒步跨越幾公里的區間抵達區間所,再加上冬季溫度低、環境差,對檢修工的體力提出了挑戰。在巡檢過程中,每一顆螺絲、每一條接觸軌都必須仔細觀察,為了擦拭電纜,需要無數次蹲下與起身,腰酸了就捶一捶,背痛了就敲一敲,然后繼續前行。
接觸軌的施工作業必須在斷電的深夜進行,常常直到清晨才能結束。
探傷檢修工 >>
跪地探查鋼軌情況
地鐵軌道每天要經過上百列電客車的碾壓,日積月累,鋼軌的幾何尺寸會發生細微的變化,甚至產生“病害”。因此,線路專業的檢修工們常常要采用超聲波鋼軌探傷和手工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鋼軌進行“體檢”,并根據鋼軌的傷損情況及時采取整治措施。

探傷檢修工對軌道做“體檢”。
夜晚的工作從施工前的班前會開始,明確當晚工作內容、清點作業工具、人員簽到、安全交底……一個步驟都不能少。 “探傷儀1臺,軌檢儀1臺、頭燈6個……”凌晨0點19分,探傷工班準時進入隧道。伴隨著探傷儀發出的 “嘀嘀”聲,他們不時停下腳步查看儀器顯示的波形,彎腰檢查鋼軌外部是否有傷損。鋼軌探傷要慢走細看,每小時只能檢查大約1.5公里,遇到異常波形時需要立即進行傷波確認,這時探傷作業人員必須屈膝跪在水泥軌枕上,腰彎得像把弓,借助工具仔細觀察軌底狀況。頻繁的起蹲和彎腰動作不僅十分消耗體力,而且容易造成腰椎間盤突出。
作業結束后并不意味著可以下班休息,作業人員需即刻對所采集的路軌數據進行分析,嚴格卡控每一個環節,看是否有遺漏,拷貝數據后再進行回放篩查。
對于這些檢修工來說,最熟悉的就是夜里的星星和月亮,他們披星戴月地“把脈”隧道里的每一寸鋼軌,為地鐵列車鋪就“安全路”,為廣大市民鋪就“幸福路”。(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李彥宏 青島地鐵供圖)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