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德奧技巧演繹本土歌劇
男中音歌唱家安科回歸中國舞臺 2022預約家鄉專場音樂會

第四屆中國歌劇節2021年在山東舉辦,青島作為展演城市之一引來了多部民族歌劇力作,也讓歌劇藝術迅速成為青島演出市場的新興熱點。近年來青島籍歌唱家在歌劇界不斷發力,作為近年來嶄露頭角的旅德歌唱家,安科先后在德國法蘭克福歌劇院、普法爾茨歌劇院擔任男中音,去年歸國后他任教于高校,迅速成為影響力巨大的古典音樂大V,還成為2021長城音樂節的策劃人之一。在接受采訪時安科表示,自己演繹過《浮士德》《大地之歌》等歐美歌劇作品,也對《紅船》《木蘭詩篇》等中國作品有很深的感情,“我希望利用留學海外學回來的知識和技巧演繹本土作品,回歸本土舞臺,發揚中國文化。作為中國歌唱家,我必須把中國作品唱好。”
站在世界歌劇的塔尖
安科這個名字頗有藝術寓意,聽起來類似“Encore”(音樂演出結束后的“返場”)。安科介紹,自己的父親也是島城一位男高音,“從小受父親影響,我六歲接觸鋼琴,一步步進入音樂藝術世界。我在青島一中接觸到了歌劇,父親也希望我一直從事歌劇藝術。”大二暑假,安科被選派去德國學習,開啟了他與德國歌劇藝術的淵源。他順利考入曼海姆國立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獲得了藝術歌曲、歌劇雙碩士文憑,最終在曼海姆音樂學院博士畢業,先后在法蘭克福歌劇院、普法爾茨歌劇院擔任男中音。
作為中國歌唱家,能在德國歌劇院站穩腳跟,安科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得到了歐洲觀眾和歌劇專家的高度認可。2019年,安科回到青島舉行個人專場音樂會,也讓島城觀眾領略了德奧歌劇的風采。安科表示,與觀眾熟悉的意大利歌劇相比,德國歌劇的風格更加“傲嬌”,“德國歌劇里瓦格納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人,意大利歌劇的代表無疑當屬威爾第和普契尼。瓦格納用26年時間寫了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他的音樂密度特別大,一部歌劇里用了十幾種、二十幾種樂器。而意大利歌劇用大提琴、小提琴就能搞定配樂。”去年安科將馬勒《大地之歌》搬上了浙江音樂學院的舞臺,展現藝術大師如何用音樂演繹李白、王維、孟浩然的詩篇,新穎的手法、強烈的藝術沖擊力讓觀眾大開眼界。
中國歌劇一定要有中國基因
歌劇被稱為音樂皇冠上的明珠,近年來中國音樂界大力發展歌劇藝術,每年有300部左右的新歌劇誕生,還有大量經典歌劇被搬上舞臺。在山東,山東藝術學院、青島大學都有歌劇新創作品誕生。安科表示,“中國可以說是歌劇產量最高的國家,如何誕生像威爾第、比才等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大師,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山東歌舞劇院的《沂蒙山》可謂近年來的一部精品,它有情感、有感染力,故事背景也很好,又有藝術水準。一首好的歌曲容易創作,但是歌劇的創作要支撐起幾個小時的體量,要按照交響樂的結構和故事的編織來創作,對藝術家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在安科看來,中國歌劇一定要有中國基因,“不能只是將瓦格納、柏遼茲、威爾第的旋律揉在一起,要有自己的東西,就像《沂蒙山》一樣,讓老百姓也聽得懂,陽春白雪的東西一下子就接地氣了。”
“我在青島生活了20年,是地地道道的青島人,市南市北的一草一木都印刻在我腦子里。記憶中,青島一中對面的臭豆腐,無時無刻都要排隊;中山路的王姐燒烤,每次回青島都要去吃;還有大排檔、小港海鮮、啤酒屋……都讓我難以忘記。”2022年,安科計劃在青島鳳凰之聲大劇院推出自己的獨唱音樂會,這一系列音樂會還將在鹽城、廈門、杭州等城市巡演,“我的獨唱音樂會以中國古典藝術歌曲為主,比如《大江東去》《橋》《幽蘭操》等作品以及歌劇《沂蒙山》《趙氏孤兒》《運河謠》的選段,同時也將展演德國歌曲,包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亨德爾、巴赫的作品,把德國藝術歌曲里旋律性較強的、適合大眾的代表作帶給家鄉觀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