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蘑菇不加水。”“咱家的蘑菇是純棉籽皮種的。 ”“咱家的蘑菇從采摘到上餐桌也就幾小時。 ”一提起蘑菇,淳樸的潘加軍便打開了話匣子。從孑然一身獨闖青島的16歲少年,到年入百萬扎根城陽的蘑菇大王,潘加軍與蘑菇之間,似乎結下了一種不解之緣。近日,在位于城陽區成康路115號的金瑞菌業種植基地,記者見到了 “蘑菇大王”潘加軍,聽他講述了自己依靠蘑菇種植年入百萬的創業故事。

哭濕的毛巾能夠擰下來水
潘加軍是臨沂沂南人,1995年,才16歲的他獨自一人來到了青島。“一開始是給人打零工,后來進入了一個工廠。 ”回憶初到青島的情景,潘加軍眼中依然有酸楚,“家人也不在這邊,無依無靠的,特別是生病的時候。現在回想起來,還很心酸。 ”
潘加軍說,當時的自己有時候會在深夜想家,睡不著就偷偷哭,“有的時候,就翻來覆去睡不著,然后一個人躺在床上哭。結果到了第二天,毛巾全都哭濕了,一擰都能擰下水來,自己的眼睛也哭得睜不開了。 ”潘加軍告訴記者,特別是遇到生病又無人照顧時,當時才十六七歲的自己經常因為想家而徹夜難寐。
不過,雖然如此,潘加軍的決心仍然堅定。 “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既然遠離家鄉來青島發展了,就一定要待下去,不能就這樣待不下去回老家了。”潘加軍說,雖然想家,但當時的自己就一個心思:既然選擇了離家,就一定不能灰頭土臉地再回去。
而正是在這個信念的支撐下,吃苦耐勞的潘加軍在青島逐漸扎下了根。
高些成本也要種出好蘑菇
2013年開始,潘加軍獨自進行創業了。因為在老家就是務農,對于農業種植,潘加軍有著經驗,更有著一種執念,于是,潘加軍的創業方向就定在了農業種植方面。 “最初是種黃瓜,后來因為我岳父一直種蘑菇,我也開始搞起了蘑菇種植。 ”
而潘加軍進行蘑菇種植,從一開始就與別人不一樣。“一般種植蘑菇都用花生皮、大豆殼,蘑菇就在這些上面生長就行了,但我不,我用純棉籽皮。”潘加軍介紹,棉籽皮相對于花生皮、大豆殼等價格貴很多,但是在棉籽皮上生長出來的蘑菇質量、口感等更好,“經常吃的話能夠吃出來,口感完全不一樣,棉籽皮上面長的蘑菇更緊實,更有嚼頭。 ”
同時,潘加軍還向記者分享了另一個他與普通種植戶不一樣的技巧——他的蘑菇不加水。 “為了保持新鮮,種植戶普遍都有給蘑菇加水的習慣,這樣會讓蘑菇看上去鮮艷、嫩,甚至還不容易壞。但是我不加水,因為我種植的蘑菇一般當天就能夠端上餐桌,本身就是新鮮的,所以沒有加水保持新鮮的必要。 ”
潘加軍說,一般他在凌晨3點到4點帶領工人們采摘蘑菇,商販們一般4點到5點到種植基地進貨,等到6點,蘑菇就能進入各個市場了。他的蘑菇,一般在當天就能端上市民的餐桌。
年產二十萬斤收入超百萬
不一樣的方式種植出來的蘑菇,在市場上也有著不同的價格,潘加軍的蘑菇一直是市場上的“高端產品”。 “咱家的蘑菇批發價比其他蘑菇的市場價還要高,但是咱家的蘑菇賣得還比他們要好。”提及此,潘加軍的臉上浮現出一絲得意,“市民們也能分辨出來,首先咱家的蘑菇不加水,雖然價格高一些,但是多出來的都是不加水的錢。然后就是口感,咱家的蘑菇質量、口感就是好。 ”
潘加軍對記者說,他進行蘑菇種植的理念,就是 “不做一錘子買賣,而是做品牌”。“除了自己的環節要保證,咱家也不會給商販機會。比如加水這件事,我們都是用泡沫盒裝起來運輸的,商販如果加水,很明顯就能看出來了。并且,從拿貨到售賣的時間很緊,咱們也不會給商販加水的時間。 ”
潘加軍介紹,目前金瑞菌業蘑菇種植基地的銷售遍布青島各個市區的各大農貿市場,而基地的蘑菇年產量是20萬斤左右。潘加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的蘑菇平均批發價格在5元左右,按照20萬斤的年產值,他每年的營收已經上百萬。(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張孝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