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上流行過這樣一句話:比出軌更可怕的婚姻危機是“我愛你,卻不懂你”。很多人無法理解,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危機?更有人認為,愛你怎么會不懂你?因為愛一個人不是先要懂他,然后才能上升到愛他嗎?其實不然。這里面的懂,是指對對方的心理特質和精神需求了如指掌,并給予恰到好處的陪伴和療愈?;蛟S傾訴者小婉(化名)的故事能更好地說明這種觀點。
小婉說:
“我和老公是相親認識的,當時我已經29歲,他31歲,我們都有過愛情經歷,但體驗感都不好,所以戀愛的壓力都非常大。在父母的參與和催促下,我們確定了戀愛關系;相處不到一年,我們就匆匆結婚了。
也許是受母親的影響吧,我一直認為,別看男人可以在各種場合叱咤風云、奮勇打拼,但回到生活里卻是不會照顧自己的,所以他們才需要婚姻,需要女人,而判斷女人愛一個男人的程度,就是看她把男人照顧到什么程度。
老公在外企工作,工作非常忙碌,當然收入也相當可觀。為了讓他安心工作,結婚以后,我幾乎承擔起了全部的家務,并且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從衣著到餐食,甚至每天到了固定的時間,我就會把保健品端到他的面前。遇上他出差,我會按天數給他準備好所有需要的東西。
我們之間的交流并不多,除了商量雙方父母和孩子的事。我自以為很愛老公,他也挺愛我,可沒想到結婚5年后,他卻突然和我提出離婚。原來,他是愛上了大她6歲的女同事。
我委屈地對老公說:我那么愛你,為你付出了那么多,哪點比不上那個老女人?他說,我知道你愛我,但你根本不懂我。你知道我喜歡聽什么音樂嗎?你知道我的人生規劃嗎?你知道我遇到困難時需要怎樣的安慰嗎?你把我當成小孩子,只知道照顧我的吃喝拉撒,那和我的保姆有什么區別?你覺得那是愛,在我看來就是控制。比起你愛我,我更希望你懂我。
盡管我努力挽回,可老公還是拋棄了我。我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
02.
從表面看來,這是一個男人背叛婚姻、拋妻棄子的典型案例,我們完全有理由同情小婉,指責她的丈夫。但是從一個人關注內心、渴望精神需求方面來看,小婉的付出就顯得毫無意義。打個比方,就像是你做的飯菜,完全不是對方想吃的,哪怕是山珍海味。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懂比愛更重要。
懂一個人是什么樣?我想大概就像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的李大仁對程又青的感覺。李大仁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知道她很驕傲,那也是因為她夠努力,讓我覺得她與眾不同。但同時,她也很自卑,因為他發現,她的與眾不同,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人看得懂。
所以,有時候你必須當她的鏡子,誠實地提醒她到底有多好,但不要企圖改變她已經習慣的習慣,因為那些小毛病,剛好是程又青之所以是程又青的原因。
她喜歡怦然心動的感覺,卻又老是后悔。她常常需要聊一聊,有時候一瓶啤酒,就可以讓她暢所欲言。當她有事情想不通、又不想聊一聊的時候,她會躲到書里。
這個時候,請你不要打擾她,等她充完電,吸收完養分以后,她會再一次神采飛揚地出現在你的面前?!?/p>
試問,誰能不被這段話打動?當一個人能清楚地說出你的某個喜好或者習慣時,你是不是瞬間有了被看到的感覺。這就是懂得和理解。
就像李大仁說的,鏡子根本就照不到你最漂亮的地方,因為那些地方,只有我知道。
03.
道理雖然簡單,但很多人依舊困在關系中打轉,不知道怎么去表達愛,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不明白“我是誰”。
為什么不明白,就是因為內在的匱乏。因為匱乏,所以給自己包裹上了層層鎧甲,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鏈接。但感情往往發生在彼此脆弱相對的時刻。
所以,想要懂得別人,你就得先懂得自己,學會坦露自己的無助、失落和恐懼。如果你看清自己,就會發現:許多你為他人所做的,不是愛,是控制;你以為的,不是見解,而是偏見;你說出的,不是溝通,而是情緒。
而這些控制、偏見與情緒深處,都是你深深的恐懼。它們像磁石一樣吸咐著你,使你留在一個黑暗的洞穴里,使你無法身心自由。因此,若想解決關系里的苦楚,得先解決自己的恐懼。
去黑暗深處,找到自己,安撫自己,接納自己,療愈自己的傷痛,填補自己的匱乏,繼而拯救自己于生命的陰影中。
網上曾經有一句流行語,叫:你若懂我,該有多好。這句話表達了對鏈接和關注的渴望。但一個成熟的大人,不應該將生命的滿足,寄托在他人身上。你應該努力的方向是:我若懂我,該有多好。(作者|阿慧)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