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學家盧樂山曾說:家長的心態(tài),是孩子成長的晴雨表。
家長對待孩子得失、成敗的態(tài)度,會影響孩子看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輸不起的家長,如何養(yǎng)出贏得了的孩子?
就這么一個孩子,我輸不起
表哥家的陽陽今年上小學三年級了,學習成績還不錯。前陣子表哥忙,就把孩子放在我家住了幾天。我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格外好強。 周末我陪他玩大富翁,陽陽如果輸了就會一直哭,還經(jīng)常作弊;他提出要管“銀行”,結(jié)果偷偷從“銀行”里抽出錢給自己用;擲骰子的時候為了更好的點數(shù),經(jīng)常要求重新擲一次......
想想表哥平時教育孩子的的口頭禪:
“考不進前五名就完蛋了,肯定上不了XX初中!”
“上不了XX初中就完了,進重點高中肯定沒戲!”
“如果連重點高中都考不上,更別提重點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

“完了!完了!完了”,陽陽的世界里充斥著“不這么做,就完了”,這種不健康的危機感讓他好勝心過強,以致于連玩?zhèn)€小游戲輸了都要大哭耍賴。
我把這件事和表哥說,他卻認為現(xiàn)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當然應(yīng)該培養(yǎng)孩子爭強好勝的心! 他還說:“就這一個孩子,我輸不起!” 孩子有“不服輸”、“不想輸”的想法是好的,但“不能輸”或者“輸不起”卻容易導(dǎo)致孩子過度偏執(zhí)。
一個過度偏執(zhí)于“贏”的孩子,現(xiàn)在可能只是在游戲中作弊,將來一旦走向社會,為了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那他的人生才叫真正的“完了”!
家長不能輸,導(dǎo)致孩子贏不起
一位資深的幼教工作者表示:
在幼兒園中幾乎過半的孩子都要求凡事都要以“我”為優(yōu)先,十分在意得失輸贏。連一個小小的互動游戲都不能輸,輸了就耍賴、大哭、不愿繼續(xù)玩。
有的孩子更是經(jīng)不起一點挫折,如果他認為活動或任務(wù)有些困難,自己可能會做不好,當不了第一名,就干脆放棄不做,再三勸導(dǎo)下都不愿嘗試。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是成功人士,但可能沒有多少家長知道,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的特質(zhì),那就是“輸?shù)闷稹保F(xiàn)在的教育理念往往給孩子灌輸?shù)膮s是“不能輸”的理念。其實,比起輸贏,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孩子擁有強大的內(nèi)心。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一共有三只籠子,籠子里都關(guān)著一只老鼠。第一只籠子里有個開關(guān),踩一下就會有食物送進來,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訣竅;第二只籠子也有個開關(guān),但是踩一下就會被電擊,老鼠再也不踩了;而第三只籠子里的開關(guān),踩一下會有食物,再踩一下會被電擊,如此反復(fù),籠子里的老鼠就糾結(jié)死了,不知道踩還是不踩。
我們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第三個籠子里的老鼠”,活在糾結(jié)之中,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是成功人士,縱觀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他們有個共同特質(zhì),那就是“輸?shù)闷稹保乾F(xiàn)在的教育,給孩子灌輸?shù)膮s是“不能輸”。如果“不能輸”,那這孩子就不具備“去贏”的特質(zhì),反而可能“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東西,卻不具備爭取的能力。所以,他很糾結(jié)、痛苦。
培育一個孩子成長,就像駕駛著一艘船前往遠方,但是彼岸在哪里,很多家長心里并沒有譜。大家不了解,花在孩子身上的經(jīng)歷和力氣比別人都多,可最終到不了彼岸,問題出在哪里?就在于家庭教育觀念出現(xiàn)了偏差。
今日的孩子有哪些特性?今日的家庭理念究竟要培養(yǎng)什么人?只有架構(gòu)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理念,理解孩子,才能找準“這艘船”的航向。其實,只有家長自己真正明白什么才是過得好,培養(yǎng)孩子才是有方向的。
目前的家庭教育,面臨的是全新的問題。在教育孩子時,只有清楚地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是什么,在與孩子互動時才不會犯大的錯誤,會在孩子出現(xiàn)某種情況時理解他、幫助他。現(xiàn)在的孩子具有與生俱來的孤獨感。人一旦感覺到孤獨,就會無端地傷感,莫名其妙地流眼淚。曾經(jīng)有一個案例,一位母親焦急地對心理醫(yī)生說,女兒每天臨睡前一定要哭一次,這就是孤獨感所引起的。人一旦覺得孤獨,思考力就會變得很強。現(xiàn)在一個4歲的孩子,會發(fā)呆,會思考,他們的痛苦已經(jīng)跟上一代人小時候所感受到的痛苦完全不一樣了。
現(xiàn)在的孩子情感負擔太重。大部分孩子是家里的“獨苗苗”,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基本每一個孩子身邊,都圍繞了6個滿懷期盼的長輩,這讓孩子感覺到巨大的情感負擔。這很可能就導(dǎo)致身上的負擔太重,反而讓孩子產(chǎn)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我報答不了你們的恩情,你們也不要在我身上傾注太多的期望。
現(xiàn)在的孩子壓力空前。孩子會感受到很多焦慮的情緒,這種情緒可能來自老師,也可能來自家長。從小學開始,老師就顯得很焦慮,他們既是應(yīng)試教育的執(zhí)行者,也是受害者,這樣的老師嘴上念叨著的永遠是考試,傳達給孩子的情緒永遠是焦慮的。而孩子回到家,家長如果比老師還要焦慮,這樣永遠沉浸在別人焦慮情緒中的孩子會是止步不前的。因此,作為家長,要告訴孩子,父母的幸福不是你給的,我們撫養(yǎng)你長大是天經(jīng)地義的,并不是等價交換,幸福是自己人生的主觀體驗。
現(xiàn)在的孩子被父母保護的像是溫室里的花朵,在關(guān)愛和贊揚聲中長大,經(jīng)受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說過:“對于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可是如果孩子因為怕輸,就不敢競爭不敢嘗試,又談何不屈不撓呢?沒有經(jīng)歷過“輸”,怎么會有“贏”?
孩子怕輸是因為父母太過計較
孩子怕輸、怕得不了第一名,所以干脆連試都不愿意試一下。究其原因,可能是父母親太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

你有沒有當著孩子的面說過諸如此類的言論:
“隔壁小花學習成績多好呀!羨慕死了。”
“對街小明又獲獎啦!又是別人家的孩子,唉。”
“小強成績都退步了,你可別再和他玩了!”
如果連家長自己都覺得贏了就千好萬好,輸了就人生灰暗,孩子又怎么能不怕輸呢?
輸了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怎么辦,同學們不和我玩了怎么辦,老師當眾批評我怎么辦?......
“輸”的代價太大了!
為了“不輸”,最好不與人競爭,哪怕會失去“贏”的機會。
成功失敗對孩子來說只是一個模糊的定義,可父母的表現(xiàn)卻會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影響著孩子對輸贏的看法。
為什么有的孩子輸了一次,卻能繼續(xù)向前,爭取贏更多次;為什么有的孩子同樣是輸了一次,卻從此一蹶不振,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是冠軍,可冠軍只有一個,大多數(shù)人都得經(jīng)歷失敗與挫折。只有家長擁有“輸?shù)钠稹钡暮眯膽B(tài),孩子才能專心享受比賽的過程,既不被失敗打擊到灰心,也不被勝利沖昏掉頭腦。
輸?shù)闷穑拍苴A得起
看到對方的勝利,衷心的贊賞和祝福,再以滿格的狀態(tài)投入到下次比賽中去,這種心態(tài)就是贏得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杰拉·達克沃思總結(jié)過:
一個人成功的核心要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家境,更不是所謂的考試成績,而是這個人的心理韌性。
曾經(jīng),32歲老將鞏立姣在拿下金牌的時候,她哭了。她說:
“我終于做到了!為這一天,我等待了21年!人一定要有夢想,萬一實現(xiàn)了呢,今天我終于實現(xiàn)了。”

在這次奧運會之前,鞏立姣一直是國內(nèi)女子鉛球的希望,但每次她信心滿滿地想要在奧運會拿下金牌時,命運總是給她一棒子。
上一屆的里約奧運會中,帶著極大期許第三次站在奧運賽場上的鞏立姣在一場雨戰(zhàn)中發(fā)揮失常,僅獲得第四名。

當時的鞏立姣已經(jīng)28歲了,這也是很多運動員退役的年紀。傷病纏身再加上挫敗感,讓她十分迷茫。但最后她還是堅持下來了。
她對自己說:“心里的夢想還沒實現(xiàn),一定要堅持下去。”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她的跌倒后又重新爬起來,她才能站上今天的位置。

沒有人會一直贏,我們的生活也常常遭遇各種失敗。比起如何贏,更要教會孩子輸?shù)闷稹?/p>
只有輸?shù)闷鸬娜耍鸥矣诓粩鄧L試和挑戰(zhàn),才有超越自我的可能。
輸?shù)闷鸬募议L明白失敗的價值和意義,教育出的孩子也大氣、自信,給孩子的人生更多啟發(fā)和彈性,孩子自然勇往直前。
說了這么多,“輸?shù)闷稹钡募议L到底什么樣?
01.輸?shù)闷鸬募议L,嘴里沒有“別人家的孩子”
家長的行為和言語不要給孩子造成心理暗示,比如,孩子哪項行為比其他孩子好,就拼命地表揚他,而孩子哪一項比其他孩子差了,就有意無意地表現(xiàn)出一定的失望,一直在孩子耳邊念叨“別人家孩子”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巨大的壓力和強烈的自卑感。
不要用“別人家的孩子”傷害自己家的孩子,因為“別人家的孩子”也并非樣樣都好。
能說愛笑的孩子難專注,細致思辨的孩子多沉默,每一個孩子的優(yōu)勢劣勢都是并存的、相對的。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往往會傷了孩子的進取心。
殊不知在別的家長眼中,你家的孩子也有許多閃閃發(fā)光的優(yōu)點呢!
02.輸?shù)闷鸬募议L,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小測試要考第一,學鋼琴要過十級,玩游戲要拿大獎,學習成績更是得全校第一!樣樣爭先的結(jié)果,往往是樣樣平庸,全能型的神童能有幾個?
孩子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能把關(guān)鍵的、擅長的事情做好做精,就已經(jīng)贏在了起跑線上。畢竟人生那么長,現(xiàn)在對一些事情的爭先和計較,也許過個五年十年就發(fā)現(xiàn),早一點集中精力抓關(guān)鍵,也許對孩子成長更有益。
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有時不失為一種智慧,一種遠見。
03.輸?shù)闷鸬募议L,不焦慮、不盲從、不放棄有輸有贏,才有進取有突破。有些家長過于焦慮,常給孩子灌輸“輸=失敗=人生完蛋”的理論。人生的每一天都嶄新又未知,作為家長怎么能忍心用自己的思想限制孩子的未來呢?
焦慮的家長易盲從,孩子也會跟著不自信,在學習和生活上輕言放棄。孩子如果凡事缺乏獨立判斷,遇難止步,又怎么有機會贏?更別提做什么常勝將軍!(來源|求是心理咨詢)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