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當我們盯著某一個字看久了以后,便會突然對它產生一種陌生感,當你不停地寫一個字時,會發現這個字變得好奇怪!
不過當你不再強迫自己認識這個字的時候,你會發現:咦?我依然認識它,并且它就應該這么寫!

其實,這是一個心理學和語言學上的常見現象。
以英文為對象的研究起步早,1960 年,Lambert 等學者將該現象命名為“語義飽和”(Semantic Satiation ),后來又提出了“聯接飽和”(Association Satiation )的說法。
針對漢字飽和現象的研究則起步較晚,1994 年臺灣學者鄭昭和等人首次對其進行了研究,認為這是一種知覺上的、字形的飽和,并將漢字飽和現象命名為“字形解體”(Orthographic Decomposition),日本研究者則稱其為“完型覆滅”(Gestaltzerfall)。
那么這種語義飽和現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早在20 世紀60 年代,就有心理學家發現,人的大腦在接受持續的相同刺激后,會產生神經疲倦,從而容易將原本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化”。有人形象地把這種現象叫做“大腦的短暫罷工”。當我們反復給大腦呈現同樣的事物時,大腦會產生“怎么還是你?”“怎么老是你?”的神經疲倦,隨即開始“罷工”,短時間內不再參與識別事物的工作,而是讓我們自己去解決,隨即便有了語義飽和的現象。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