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大賽專題,看青島手造視頻,上傳作品
編者按:
傳統與時尚,厚重與精致,守正與創新,沉穩與活力。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青島的手造業將“傳統”與“時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手造藝術使這個城市擁有了更獨特的吸引力。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總工會、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市民間藝術家協會、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觀海新聞、智慧青島、齊魯工惠·青島行承辦的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火熱進行中。
今天起,為您帶來“青島首屆手造節·產業說”系列主題報道。看“青島手造”在新時代里,如何引領產業風潮。
“青島首屆手造節·產業引領篇”丨青島貝雕
貝殼的種類很多,大的像簸箕,小的像米粒,形態繁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紋理也很美麗,有的是很妙的反光體,有的可以磨出多層色彩。貝雕就是選用這些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和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
早在山頂洞人時期,人們便開始在貝殼上穿孔來用作裝飾品。從商代到秦代,人們將貝殼中的一種打磨穿孔后當貨幣使用。春秋戰國時期,用貝殼作為飾品的情況已非常普遍。到了秦漢時期,匠人們將較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雕刻出鳥獸的圖樣并鑲嵌在銅器、屏風等器物上。宋元前后,貝貼工藝已十分流行,貝雕作品的種類更加豐富,外表也更加美觀。

青島貝雕是以江、河、湖、海中的各種貝殼為原料,借用貝殼的天然色彩、紋理和形體等固有的特點,因材施藝,經過選料、貼片、打磨、粘貼、著色、成型、安裝等工藝制作而成的工藝品。貝雕工藝人們以巧奪天工的技法,雕、貼、噴、畫并用,汲取傳統的國畫章法,借鑒牙、玉、石雕等多種技法,雕出規格繁多、花色多樣、雅俗共富的半立體或接近立體式的貝雕畫,并具有獨特的風格。



青島貝雕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青島貝雕工藝品廠,主營以手工為主的貝雕看盤、貝雕畫、貝雕花瓶、貝雕立體件、貝雕座屏等貝雕工藝品。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青島沒有一個綜合性的工藝美術品生產企業。但青島貝雕研究所中的一些成熟項目又正待“下鍋”,于是二輕局建議把貝雕研究所的項目與貝雕車間合并,組成一個以貝雕為主的綜合型工藝美術品生產單位,青島貝雕工藝品廠便應運而生。
當時的貝雕產品,以現在的眼光看是粗糙幼稚的,但裝璜卻十分考究。件件都是仿紅木孤角外框,回紋型銅質掛鼻,壓板和底板分別延用傳統的書畫裝裱形式,用古色古香的真絲和白緞裱糊。為統一“海味”,字款是用海螺頂刻的。字跡由當時島城著名書畫家杜宗甫先生寫好,工人附在磨薄的海螺頂上刻下粘在畫面上。這種新鮮的畫種在當時年代曾引起不小的轟動,成為一枝獨秀的熱門畫品。



貝雕工藝品的制作較為復雜,優質的貝雕工藝品往往經過裝裱,有的還配有底座,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貝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件只有幾十斤重的貝雕畫,有時需要消耗一兩噸制作原料,經過兩三個月的精雕細鑿才能完成。貝雕的制作,關鍵在于因材施藝。所謂“材”,即天然提供的材料,依勢取形,然后用堆、疊、聯、粘等方法,制成成品。手工藝人對貝殼的運用,極其高妙:有斑痕的貝殼,鋸成帶疤痕的樹木軀干;具有螺絲旋紋的貝殼,切成仕女的發髻;利用江瑤貝、銀殼貝,制作樹葉;利用海螺、雞心螺的紅色作楓葉。還有,葡萄是用貝內層的紫色制作的,衣裙是利用江貝的層層紋理表現的。實在不行,才染上透明色。國畫有多少種表現形式與構圖,就有多少種貝雕畫。裝框后燦爛華美,天然貝的組畫能永不褪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貝雕形式更加廣泛,有山水、花鳥、人物、立體擺件、螺鈿平貼、旅游產品、首飾等。



歷經近60年的傳承、探索和創新,青島貝雕工藝品有限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品家族中的重要一員。公司現有多名國家級、省市級的工藝美術大師和老中青三代雕刻制作大師,先后為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國賓館、人民大會堂、首都國際機場、中南海會議廳等承制大型貝雕壁畫及立體大件等貝雕經典巨作。為展現及傳承貝雕藝術,、公司特設立大型“青島貝雕藝術館”。館內展示有千余種貝雕作品及國家、省、市級貝雕工藝大師的各個時期創作的貝雕藝術精品。如同一幅長卷,記錄著幾代貝雕藝人巧奪天工的技藝。



作為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青島貝雕多次在全國貝雕評比中名列前茅,并先后在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科威特等10多個國家展出,獲得極高的評價。貝雕工藝品更是暢銷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山東省特別是青島市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政務及商務的首選伴手禮品,也是來山東及青島游客的首選旅游紀念品。

掃碼了解更多大賽詳情
(智慧青島記者 楊娜 趙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