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8日訊 4月25日,海信醫療在線上舉行2022年新品發布會,全球首臺55英寸Mini-LED醫用內窺顯示器以及第五代“基于圍術期全業務流程管理”的智慧手術部整體解決方案等兩款重磅新品正式亮相,海信在精準醫療領域的產品布局由此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也意味著,面對方興未艾的智慧醫療大藍海,海信將發起全面進擊。
醫療,是海信重點布局的B2B產業之一。從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CAS)一戰成名并摘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到自主研發的超聲產品填補山東產業空白,再到如今在內窺顯示領域的破局,海信依托在圖像處理、數字處理與智能交互技術等方面的積累,不斷在醫療產業領域輸出“海信方案”,成立8年的醫療公司也逐漸成長為海信集團持續布局高端新興產業的樣板和有力支撐。
發布會上,海信也透露,將在醫療技術預研和產業化上增加5億元投入。
將Mini-LED技術“移植”到醫療領域
內窺鏡顯示器,微創手術不可或缺的設備,是行業內公認的高端天花板級產品,被譽為“皇冠上的明珠”。 技術難度最高,使用場景最大,醫生要求最高,對新技術的渴求也最為強烈。

Mini-LED背光顯示技術,是目前液晶顯示器類中最趨近于顯示天花板的技術,不管是在分辨率、動態范圍、色域覆蓋等方面優勢十分突出。
二者得以完美結合在一起,破解當前醫生對內窺鏡顯示器的使用痛點,依托的正是海信長久以來在顯示領域的核心技術積累以及在醫療行業對需求的深刻洞察。
2014年,海信醫療開始投入醫用顯示器的研發,并在2016年第一代26英寸2K產品,2019年首次推出32英寸4K產品、2021年推出55英寸4K多分區背光控制內窺顯示器產品,逐漸成為內窺顯示器領域的國內一線品牌。
不過,在與多個醫生溝通并跟臺了數十臺手術后,海信醫療公司醫用顯示所所長洪勝峰和同事們也發現了新的痛點:手術場景下,內窺顯示器會出現暗場出血點為黑色和層次感差的問題。
“就像一個隧道打光的時候,隧道口的光很亮,但是隧道里光很暗,這樣就會和實際存在差異。手術過程也是同樣如此,需要有景深感、立體感。”在洪勝峰看來,內窺顯示器視平面顯示,但現有技術很難改變,要解決必須選擇更新的顯示技術。
到底什么技術是最適合的?得益于海信集團在顯示領域豐富的技術積累,洪勝峰和同事在詳細對比OLED、疊屏、Mini-LED等眾多顯示技術的特點后,最終將Mini-LED確定為新一代內窺鏡顯示器的解方案。
這是一扇沒人推開過的窄門。“目前行業上模組都是外購的,也不具有自研Mini-LED模組背光的能力。” 洪勝峰介紹。
雖然從外觀上看,內窺鏡顯示器與消費類顯示器并沒有太多不同,但在性能上,內窺鏡顯示器的要求卻是電視等產品的幾何級倍數。
比如畫質調試。手術中的血管、脂肪、組織等顯示的效果都需要畫質調整,要綜合考慮適應不同的手術場景,還要適配不同內窺鏡廠家的顯示效果和接口的適配性。這些要求是近乎苛刻的。
不僅如此,調試如果不夠精準反而有副作用,特別是腔體內部的紅色,甚至會出現色域覆蓋越寬偏差越大的情況。
就這樣,經過10個月的研發,在克服了模組、靜電和電刀干擾等無數問題后,海信成功推出了全球首臺55英寸Mini-LED醫用內窺顯示器。
“全球首臺55英寸Mini-LED醫用內窺顯示器的發布,標志著行業進入高動態內窺顯示時代!”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董蒨評價說,這款產品的上市大大改善了手術情況下大量出血點及神經系統的可見性,使腔體內組織能夠真實還原,達到與實際開放式臨床手術的同等效果,可以有效減輕我們醫院醫生手術過程的視覺疲勞度,提高了手術的效率。
醫療行業涌現越來越多“海信方案”
隨著在醫療行業布局的持續深入,海信醫療產品矩陣日益壯大,技術打磨日趨成熟,智慧醫療藍海馳騁的底氣越來越足。
發布會上亮相的海信第五代智慧手術部整體解決方案就是極好的例證。

早在2014年,海信便開始智慧手術室解決方案研發,并于2016年推出了第一代數字化手術室。如今,經過8年行業積累與四代產品的技術升級,海信智慧手術部整體解決方案實現了術前、術中、術后23項功能的全覆蓋,整合了“數字化手術室系統、智能外科手術系統、手術室行為管理系統、手術麻醉信息管理系統和手術部駕駛艙”五大核心系統,在業內率先做到了智慧手術部的智能一體化平臺管理,能有效提升醫生的手術效率。
當前,手術示教已成為數字化手術室的一項基本功能,但行業內采取的方案無法滿足醫院對視頻傳輸 “無損畫質、無延時”的醫療級專業要求。第五代海信數字化手術室系統采用則基于像素管道技術的編解碼方案可實現無損畫質,保證示教室100%還原內窺、術野等手術視頻;光纖傳輸則解決了手術室與示教室音視頻的同步傳輸。同時,搭配海信全新研發的Mini-LED內窺顯示器,則可以呈現更加精細的組織細節,更深的畫面層次感,有效協助醫生識別病灶,減輕醫生視覺疲勞。
新方案的推出,也將助推海信進一步開拓市場。此前,海信數字化手術室已經落地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在內的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0余家三甲醫院、500余間數字化手術室。
目前,海信醫療業務板塊涉及醫用顯示、醫學影像處理、智慧醫院系統解決方案、數字化手術室解決方案等,產品已服務全國200余家醫院,服務近3萬余例患者。
此外,海信也透露了新一代超聲產品的研發進展。青島海信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文伯表示,產品研發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發布后將直指行業領先水平。
5億元投入再加碼
重量級新品齊齊亮相,海信醫療也將由此踏上進擊新目標的新起點。

發布會上,海信集團高級副總裁陳維強透露了一則重磅消息——海信集團董事會近期又額外批準增加了5個億的醫療技術預研和產業化經費。
這再一次凸顯了海信做大做強醫療板塊的決心。作為海信產業轉型的重要戰略方向,醫療產業是最為典型的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型的新興產業之一。海信在具體實踐和過程中有兩點體驗最為深刻——第一,必須堅持長期主義的戰略定力,堅持“做精、做久”戰略思想;第二,必須堅持自主創新,堅持完全掌握核心技術并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催生我國醫療體系的全面智能化轉型。易觀分析發布的《中國智慧醫療行業洞察2022》表示,當前我國智慧醫療市場規模呈加速增長態勢,2022年市場規模預計可達3766億元人民幣。由此而產生的巨大市場空間,將為海信施展技藝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海信醫療的目光也將不再局限于國內。在海外市場,海信醫療已經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近期,海信在南非與醫療代理商URS公司正式簽約,URS公司將負責海信超聲產品在當地的業務拓展,標志著海信自主研發的超聲產品拿下海外首單。URS公司主營南非及周邊市場的醫療設備進口業務,已開展多項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項目,在當地具有非常強的實力。海信也將由此在海外市場開拓中積累更多經驗。(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