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說
“回復”不能成“應付”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百姓訴求反映渠道越來越寬廣。從以往的電話投訴,到如今的官方網上平臺訴求,其宗旨要義就是更便捷地接受群眾建議、意見、投訴,從而快速解決問題、讓百姓滿意。但遺憾的是,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上的一些回復,卻變成了一字不差的“復制產品”。“回復”成了“應付”,顯示出有關部門對待民聲敷衍塞責的態度。
日前,一名網友在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留言,反映其按采購合同給城陽區東果園社區送桶裝水,社區拖欠10多萬元水款未結清的問題。城陽區回復稱,街道工作人員已通過電話與當事人溝通,如有問題,可撥打電話87869047咨詢。
可該網友隨后再次留言,稱“主管部門回復說4月18日跟我電話溝通過,真實情況是至4月19日我都沒有接到過任何部門的溝通電話,投訴的問題也沒有任何進展?!敝涟l稿時,記者再次與該網友取得聯系,網友表示“仍未接到街道的電話”。在未與當事人電話聯系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就在回復里妄稱“已取得溝通”,這樣的回復如何能讓市民滿意?此外,該網友還質疑,回復中給出的電話號碼根本無法找到負責解決后續問題的人,因為當他撥打該號碼時,發現這是一個需要轉接的總機號碼。“連分機號碼都不肯提供給市民的回復,是不是太缺少為民解決問題的真誠了?”網友說。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針對網友第二次提出的諸多質疑,主管部門給出的回復竟然與第一次“一字不差”。
如果說第一次回復只是有點工作不細致,那么第二次則完全就是敷衍了事了。而且,在未與當事人電話聯系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在回復里兩次妄稱“已取得溝通”,這樣的回復顯然就是弄虛作假?!盎貜汀背闪恕皯丁?,讓我們看到了形式主義的影子。這種回復非但未能解決市民的提問,反而讓百姓寒心,讓政府公信力受損。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精辟論斷,深刻回答了新的趕考之路上“誰來出卷”“誰來答卷”“誰來閱卷”等根本問題。
每一次的百姓詰問,都是對部門的一份考題。回復民聲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能力。面對群眾所問所求,言不對題、答非所問,甚至含含糊糊地制式答復,雖煞有介事,但一看就沒有誠意、沒有溫度。這些似有實無的回復,是形式主義作祟,也是能力缺失的體現。因此,面對百姓的每一份問卷,部門都應避免應付式完成任務,要把“群眾滿不滿意、獲得感強不強”放在心上,如此,才能避免交上一張不合格答卷的尷尬。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回復”才是群眾想要的答復,才會讓群眾滿意。因此,針對群眾提出的訴求,主管部門要對人民群眾心懷大愛,始終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才能把群眾工作做深入、見成效。針對群眾提出的詰問,主管部門發力要準,突出問題導向,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遏制形式主義。此外,在每一個解決問題的具體環節,還需要在“實”字上用力,做實做細做到群眾心坎里。
當前,我市正深入開展“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全市各級各部門以此為契機促作風轉變,以作風轉變促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促事業發展。希望各區市、各部門強化公仆意識,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事為事,杜絕官僚作風,自覺站在群眾立場想問題、辦事情,用心用情用力當好群眾的主心骨和貼心人,在今后落實回復百姓訴求時,做到更準確、更貼心、更暖心。
責任編輯:王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