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山教授
上個周末,我參加了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全國年會。這是麻醉醫師全國年會首次在青島舉辦,中國醫師協會其他學科年會能夠在青島舉辦的也寥寥無幾。這標明青島的麻醉技術走在了全國前列。場面盛況空前,海外30多位頂級麻醉專家、國內各地15000名麻醉醫師參會,座無虛席,會場兩旁過道站滿了人。坐在我身邊的一位來自云南;一位來自北京。他們都是懷著對麻醉醫學的熱愛和對新知識的渴望前來聆聽、學習或者分享世界前沿麻醉技術與理念。
你了解麻醉醫生嗎?參會或者說采訪之前,我并不了解。
麻醉在中國社會公眾當中的認知度較低,在外科手術過程中,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壓、體溫等均是由麻醉醫師來維系,可以說手術患者的生命安全完全依賴于麻醉醫生的調控。而在我們多數人的印象里,麻醉可能就是“打一針、睡一覺”,很簡單。事實上,患者被麻醉后在全然不知的狀態下,麻醉醫生從頭到尾監護病人的生命體征。麻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記者采訪了協辦此次全國麻醉學科年會的青島市市立醫院麻醉手術科主任、麻醉醫學博士生導師王明山教授。王明山是青島市醫學會麻醉學分會主任委員,青島麻醉醫學界的領軍人物,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委員,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麻醉學雜志》《國際麻醉與復蘇學雜志》編委,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麻醉醫生在搶救第一現場
去采訪王明山時,已是午后接近下班的時間,可他還在手術間里搶救病號。我們都知道,麻醉醫生是外科醫生最緊密的合作伙伴,搶救病人需要麻醉醫生在現場。
市立醫院每天至少100多臺手術,20多個手術間,每個手術間病人的疑難問題王明山都要考慮到。王明山走出醫學院大門就開始從事麻醉臨床,一晃34年。期間,他感到自己所掌握的麻醉知識有限,考取了當年極難錄取的北京協和醫院麻醉學碩士。王明山說,市立醫院多數麻醉醫生不能正常上下班。別人下班了,他們還在手術室里。他自己每天6點半從家里出門,一般晚上八九點鐘才能回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已習慣了。有人說麻醉醫生,除了節假日,平常工作日見不到太陽,早出晚歸,只能看到萬家燈火。一臺手術,第一個走進手術室和最后一個離開的總是麻醉醫生。對于一名麻醉醫生,給患者使用麻藥僅是工作量的五分之一,五分之四的工作是從手術前、手術中甚至延伸到手術后,對患者正常生命體征的一個維系。難怪醫界稱:手術醫生是治病的,麻醉醫生是保命的。
解讀 麻醉學科也分亞專科。王明山介紹,市立醫院手術麻醉分了多個麻醉亞專科:有相對固定的醫生負責心臟、胸科、肝膽、產科、脊柱外科等手術麻醉。全國麻醉醫師年會在青島的召開,提升了青島整個醫療對外的影響力,麻醉醫生零距離接觸國際國內最前沿的麻醉新技術。青島的麻醉水平已經和國際麻醉技術接軌,中國與國際麻醉技術沒有明顯差距。但是,現在國內醫療領域,有兩類人才缺乏:一類是小兒內科醫生;一類是麻醉科醫生。有醫學業界專家認為,衡量一所醫院醫療水平的高低,先看它的麻醉科的發展狀況。無疑,市立醫院麻醉學科在青島、省內是領先的。
舒適化醫療麻醉是主導學科
國際有一個醫學理念叫舒適化醫療。在舒適化醫療中,無疑麻醉是主導學科。王明山說,市立醫院很早就倡導舒適化醫療,讓麻醉醫生從單純的外科手術麻醉介入到內科檢查治療中。所謂“舒適化醫療”,就是讓病人在安全、舒適的狀態下進行檢查、治療,是在保障醫療安全的基礎上,追求醫療的舒適化、人性化。王明山認為,舒適化醫療服務是一個系統化、規范化的服務流程,也是一個滿足病人需求并力求病人滿意的過程。如今的麻醉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確保手術病人的舒適和安全,更多的是確保所有病人從檢查到治療的整個醫療過程都能夠在無痛、舒適中完成。王明山介紹,如今的青島市立醫院麻醉科已經開展了無痛分娩、無痛胃腸鏡、無痛插管、無痛尿道鏡、無痛置胃管、無痛置尿管、無痛靜脈穿刺等舒適化醫療服務。
去年國家衛計委發文分娩鎮痛試點醫院,預計到2020年,試點醫院達到900家,分娩鎮痛比例達到40%。青島市立醫院早已先行一步,現在分娩鎮痛率已經達到40%。市立醫院的各項麻醉設備、技術、藥物都與國際接軌,走在全國的前列。王明山說,一名合格的麻醉醫生,也是一名全科醫生,對所有涉及的學科都要懂,要會看心電圖、會看超聲、會血管穿刺,不只是單純的麻醉技術。未來麻醉學科的發展方向是成立麻醉重癥醫學科。
解讀 臨床麻醉有全麻和半麻。半麻也稱區域麻醉。對于全麻還是半麻,患者是否有選擇的權利?王明山解釋,用哪種方法或藥物麻醉,麻醉醫生要看病人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作出判斷。如果病人同時可以全麻也可以半麻時,病人可以選擇。全麻是病人完全沒有意識,半麻是病人有意識,但是沒有疼痛感。有時為了讓患者減輕恐懼,半麻時使用鎮靜催眠的藥物,讓病人進入睡眠狀態。麻醉醫生其實最難的不是給病人麻醉,而是讓病人在手術后及時、安全的蘇醒。一名優秀的麻醉醫生要對患者的病情隨時作出準確的判斷,根據患者的胖瘦體重以往病史選擇或調整麻醉藥物或劑量。同時,在手術臺上對患者的各種生命體征改變隨時作出評估,準確的提前預判對患者術后恢復會起到很好的效果。手術有大小,麻醉無巨細。
氣管插管是麻醉醫生的拿手活
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在青島舉辦。期間有一位意大利運動員突發心梗,送到市立東院,心跳、呼吸停止,生命危在旦夕。王明山主任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給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徒手按壓,氣管插管,促使患者恢復心跳和呼吸。然后心內科醫生給患者做造影放支架,最后患者恢復很好。氣管插管、心肺復蘇就是麻醉醫生的拿手活。王明山說,如果患者停止心跳和呼吸的時間過長,病人就會腦死亡,即使挽回生命,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青島市立醫院120配備了三名麻醉醫生。據稱俄羅斯總統普總乘專機出門,需要帶兩名醫生:一個是麻醉科醫生;一個是急診科醫生。
王明山主任經歷過的手術麻醉和急救患者近幾萬例。在這諸多病歷中,從頭到腳,從器官到臟腑,形形色色,幾乎沒有他沒見過的病例。也因此,他積累和總結了深刻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始終認為,醫學是一門臨床經驗科學,很多東西是書本學不到的。作為醫生,你必須經歷,始終在臨床一線。王明山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分別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獎和青島市科技進步獎。
解讀 很多患者對氣管插管心存疑惑。王明山說,對于突發的呼吸、心臟驟停的患者,一般首先要插管,挽回病人的生命體征,然后再對癥搶救治療。否則身體器官長時間缺氧,即使心跳呼吸挽救回來,中樞神經也會損傷,導致“植物狀態”,俗稱“植物人”。另外,王明山特別提醒的是,病人一定不能對麻醉醫生隱瞞病情,因為你的全身狀況、既往病史和麻醉效果息息相關。很多人對手術前不讓吃飯和喝水不當回事,這是非常危險的。術前8小時不能吃飯喝水,術前2小時不能喝水是為了麻醉安全。因為麻醉后,病人吞咽功能處于休眠狀態,如果你在術前進食,麻醉后,食物會自動反流到食道而進入氣管甚至肺部,導致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生命危險。 (青報全媒體記者 張麗玲)
責任編輯:高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