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7日青島日報01版
打拼14年,在青買房安家,月均收入達8000元,快遞小哥張貴勇:
“青島早已是第二故鄉”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在市北區黑龍江南路的圓通青島海爾分公司網點,33歲的張貴勇是節日期間唯一留守的快遞小哥,他一邊查看手機單號,一邊將快遞包裹裝車。
“今天總共派送72個包裹,以小件為主。”張貴勇負責海爾工業園片區的包裹攬收和派送,對園區里的每棟樓都很熟悉。
工作中的張貴勇。傅學軍 攝
早上六點四十準時從城陽區的家中出發,七點二十到達網點,一直忙到晚上七點半回家,平均一天派送200件以上大大小小的包裹,最大的產品樣冊有幾十斤重,工作10多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從張貴勇日常的生活軌跡不難看出,快遞員是一份充滿壓力的職業。
按他的說法,國慶節期間其實算是淡季,真正海量快遞的考驗要從“雙11”開始,一直持續到年底。
“剛入行時查個快件,發到哪兒不清楚,簽沒簽收也不知道。現在行業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第一時間就能跟蹤各個環節,找出問題,快遞送達也越來越快。像海爾工業園這片,快件到達網點后,最快十到二十分鐘就能送到客戶手上。”張貴勇說。
2019年中國網上零售額超過9萬億元,一年的快遞包裹多達630億件,快遞員數量突破320萬。有人把快遞員群體稱為城市的“蜂鳥”,他們身穿醒目顏色的工作服穿梭在大街小巷,如城市的毛細血管一樣暢通了物流運轉。疫情期間,廣大快遞員更是成為了逆行抗疫、堅守一線的生力軍和突擊隊。
其實,在城市越來越離不開快遞員的同時,快遞小哥本身也在融入城市,并實現自我價值。
2006年,張貴勇從老家臨沂來到青島,第一份工作就是快遞員,跑遍了大半個青島。在這座城市打拼了14年,張貴勇對目前的狀態很滿意,月平均收入能達到8000元,在青島買了房結了婚,孩子也快5歲了。
“老婆孩子都在青島,這里早已是我的第二故鄉。”張貴勇說。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