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說
“露營熱”的“冷思考”
邀上三五好友來到戶外,支起帳篷,擺上美食……一次美好的露營就開始了。近期,以輕旅游、微度假為特點的“露營熱”在各地迅速升溫,成就了家門口的“詩與遠方”。然而,這種遍地開花的帳篷出游形式,也無形中帶來了環境污染、植被破壞、交通堵塞等亂象,需要在一片火熱中來點“冷思考”。
受疫情制約,人們的出游熱情一度受到影響,但從今年春天開始,露營卻在各類“圍堵”中異軍突起,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走進大眾視野,有人戲稱“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露營”。同程旅游數據顯示,今年端午假期,露營搜索熱度較去年同期上漲超過200%,環比上漲54%。而且,這種既可親近自然又可親朋歡聚的出游形式,讓露營的語境超越了原本的荒野駐扎,一躍成為社交圈里展示生活態度的周末新選擇。
但伴隨著露營需求的激增,“露營熱”背后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今年4月以來,青島日報輿論監督熱線、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陸續接到不少有關露營的投訴,內容涉及污染環境、破壞植被、安全隱患等。比如,有網友反映,一些人在明令禁止露營的區域“安營扎寨”,甚至在草地上露天燒烤,造成垃圾遍地、綠地損毀。還有市民反映,即便在一些允許露營的區域,也由于配套設施不足、垃圾清運不及時、安全防護不完善等造成各類次生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這些表象背后,暴露出了城市露營空間不足、配套缺位和管理疏漏等深層次問題。據統計,我市目前允許露營的公園、沙灘不足20處,另有中小規模的經營性營地30余家。相對于擁有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的露營井噴需求來說,這點露營空間無異于杯水車薪。一邊是露營需求的激增,一邊是露營空間的缺乏,導致許多人見縫插針地尋找場地“安營扎寨”。如有市民反映,市北區瑞湖路沿線綠化帶和口袋公園內設有“禁止露營、燒烤”的警示標志,但每逢周末仍有大量人員在此露營燒烤,造成垃圾遍地、綠地損毀。
即便在一些允許露營的場地,也因配套設施不足而無法承載過多的“露營熱情”。如,有網友反映,西海岸新區東環島路沿線設置了露營區域,但停車位嚴重缺乏,周邊也沒有公廁。此外,垃圾桶數量稀少,且清運不及時,嚴重影響了游客體驗。
管理的疏漏也助長了露營的野蠻生長。此前,有多位市民反映,在高新區祥茂河濕地公園、膠州大沽河右岸區域的露營燒烤十分火爆,但管理人員對該類違規行為視而不見,造成周邊烏煙瘴氣、衛生堪憂;一些城市口袋公園露營擾民問題雖頻遭市民投訴,相關部門卻從未采取過有效措施,致使問題一直無法根治。
應該說,“露營熱”在釋放壓力、帶動消費、激活旅游經濟等方面功不可沒,但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引導,有可能會曇花一現。為了讓露營出游實現“長紅”,相關部門須跟上“露營熱”的節奏,在硬件設施和服務管理上多做文章。一方面,可適度開放公園、景區、綠島、沿海一線等有條件露營的空間,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另一方面,還要盡快明確露營活動的各類規則,并加強后期的服務和管理,對在露營活動中有損環境文明、有礙環境衛生、有害文明形象的人與事,要敢于出好招,動真格、見實效。
當然,除了在硬件設施、后期監管上踏好“露營熱”的鼓點,也要呼吁廣大市民一起守護露營新秩序。只有大家都樹立了文明出游、自覺守規、愛護環境的良好理念,才能在享受了露營愜意的同時,共同守護好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責任編輯:岳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