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激烈的城市競爭和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確保完成全年經濟工作目標,穩住經濟發展基本盤,核心靠投資、靠項目,而優化營商環境則是決定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成效的“關鍵一招”。去年以來,我市堅持“學深圳、趕深圳”,啟動高效青島建設攻勢,營商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不過,無論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相比,還是與企業、群眾的期盼相比,我市營商環境仍存在一定差距。青島應主動對標先進城市,堅持制度創新和流程再造,全力打好優化營商環境、審批提速增效、法治政府建設、誠信政府建設和數字政府建設五大攻堅戰,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一、深化簡政放權,讓市場準入門檻“降下來”
當前,營商環境建設已進入“深水區”,要實現突破必須拿出“啃硬骨頭”精神,聚焦群眾和企業反映突出問題,以流程再造為抓手,全力在審批事項、環節、時間上做減法。一要推動審批事項“再精簡”。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約束,率先探索,先行先試,對可下放的市級權力盡快下放。同時加強工作銜接和指導,確保權力事項不僅放得下,更能接得住、用得好。二要推動審批流程“再優化”。上海實施“一家牽頭、一口受理、同步審批、告知承諾、限時辦結”,將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由105個工作日縮短到15-48個工作日。我們要學習上海經驗,以新市民中心啟用為契機,開展“硬核”流程再造,進一步減材料、減環節、減時間,提升審批服務效能。三是推動向功能區“再賦權”。功能區是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主戰場。要鼓勵功能區先行先試,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努力將省市兩級經濟管理權限放足放到位,實現“區內事區內辦”。四是推動制度建設“再強化”。注重加強制度建設,對基層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比如這次抗疫斗爭中的政務服務創新等,及時用制度形式固化下來,確保形成長效機制。
二、推進放管結合,讓事中事后監管“跟上去”
強化市場監管是企業關注的問題,許多企業的心聲是:“相比政府優惠政策,更希望有一個公正規范透明的市場環境。”要創新監管制度和方式,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手段,實施“五大監管”:一是實施精準監管。面對量大面廣的市場主體,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科技手段,實現市場監管的“靶向治療”。二是實施協同監管。加強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監管協同,實現部門聯合隨機抽查常態化,更好應對跨市場、跨行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監管問題。三是實施分類監管。建立市場主體誠信分類制度,對列入黑、白名單的予以區別對待。同時建立黑、白名單的轉化機制,增強企業的自我約束意識。四是實施動態監管。針對瞬息萬變的企業經營活動,打造實時數據平臺,建立動態連續監管機制,提高風險預警、過程糾偏等能力。五是實施審慎包容監管。對市場上出現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簡單化加以限制,而是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基礎上,促進其健康發展。
三、創新服務方式,讓政府公共服務“更貼心”
當前,不少企業感覺青島政務服務效能已不次于深圳,但在辦事的細節感受和整體體驗上仍有差距。下一步要在增強企業群眾辦事體驗感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企業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一是強化服務意識。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想企業所想、急群眾所急,使政府服務更精準、更貼心。比如,在各級政務大廳繼續推廣代辦幫辦制度;建立政務服務績效由企業和群眾來評判的“好差評”制度;構建“全時服務”體系,推行非工作時間服務、24小時不打烊自助服務等。二是提升服務技能。加大培訓力度,強化干部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理念,補足履職的能力缺項、能力弱項,提高服務水平。三是創新服務方式。上海發布了優化營商環境3.0版方案,聚焦“一網通辦”推出了多項改革措施。我們要借鑒上海經驗,加快從“能辦”向“好辦”轉變,大力推廣“一網通辦”“一事全辦”“全市通辦”等,提升網上可辦率、事項即辦率、“一次辦好”率,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便捷。(青島市政府研究室 王艦艇)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