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0年10月19日1版

“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
投資驅動,城市活力充分激發
五年彈指一揮間,一座城市的面貌可以產生怎樣的變化?
五年前,站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國際經濟合作區(中德生態園)所在的地方,你絕對想象不到這片無道路、無配套、無企業的“三無地帶”,將會成為青島產業基礎最為雄厚的區域之一。
如今,這里緊鄰上合示范區,擁有第九個國家級新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兩塊國家級“金字招牌”;區內的數字科技與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是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的九大集聚區之一,是全國首批智能制造燈塔園區、長江以北唯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園區,吸引了西門子創新中心、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等一批國內外頂尖的平臺相繼落戶……
近日,海灣化學聚氯乙烯二期投料試車成功,公司穩坐國內聚氯乙烯頭把交椅。 傅學軍 攝
從一片荒蕪到高端產業集聚的先進園區,這座充分踐行新發展理念、綠色低碳環保的國際化新城的拔地而起,是青島“十三五”期間投資又快又好發展的縮影。
“十三五”期間,國家戰略疊加下的青島,站在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最前沿,吸引全球企業家和資本前來成為城市發展的“合伙人”, 用真金白銀表達了他們對“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 的認同和信心。
2019年,青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6%,比上年提升13.7個百分點,一舉走出了2017年7.4%、2018年7.9%的增長低谷,增速創近七年新高,列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對投資、生產和消費都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青島于非常之時舉非常之策,發起抓項目促投資“百日攻堅”行動。1至8月,投資增長5%,分別高于全國、全省5.3和2.4個百分點。
發揮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青島正在圍繞有效需求擴大有效投資,優化供給結構,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不斷激發這座城市的活力和潛能。
大項目建設刷新“青島速度”,隆起投資新高地
作為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舉辦地,見證“十三五”期間青島歷史性一刻的青島國際會議中心,建筑面積達5.4萬平方米,這座氣勢恢宏的場館從設計到建成僅耗時七個月,被媒體稱之為“青島速度”。
五年間,大項目建設的“青島速度”不斷刷新。2019年,全市計劃投資億元以上項目較上年增長21.2%,占全市投資的比重為88.8%,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87.4%。其中,計劃投資億元以上產業類大項目1622個,比上年增加453個。
“十三五”期間,一批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重大投資工程在青島落地實施,刷新了城市面貌,帶來了民生福祉。
在教育領域,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超過227億元,新建、改擴建210所中小學,總建筑面積約398萬平方米,全面改善了中小學辦學條件。在體育領域,青島以省運會、2023年亞洲杯等重大體育賽事為指引,推進場館投資建設。在公共衛生領域,位于青島市高新區的青島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于今年8月開工建設,計劃2022年底竣工。截至9月底,青島市在建鄉村振興項目795個,其中,新開工項目346個,占比43.5%,今年已完成投資589.5億元。
隨著大項目隆起的是一個個城市發展的新增長極。
在西海岸新區,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短短五年內迅速成長為世界影視產業的新高地;交通商務區成功爭取青島西站擴大規模,當年開工、當年建成、當年啟用,成為6臺14線總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綜合客運樞紐站;芯恩集成電路項目啟動建設,臺玻導電玻璃轉型投產,總投資203億元的金能科技新材料與氫能源綜合利用項目即將投產,總投資100億元的青島美錦氫能小鎮項目開工建設……
“十三五”期間,西海岸新區累計引進產業項目1470余個、總投資1.27萬億元,其中百億級大項目40個、500億級大項目6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累計226個,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萬億元,較“十二五”期間增長60%,年度平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8.4%。
在膠州,百億級電力裝備產業板塊入選國家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核心企業年產值突破200億元的少海匯生態圈創造了智慧家居行業的全新生態;京東電商產業園年銷售收入近200億元……
“十三五”期間,膠州市共推進202個重點項目,總投資3819億元。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8%。
平度、萊西等廣大北部地區一直是青島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但如今,平度、萊西正在成為青島最有投資活力的區域之一。今年前8個月,萊西市投資增長59.8%。“四新”項目213個,占總投資的60.5%。平度市投資增長20.8%,支撐起城市北部崛起。
面向未來投資“成色”十足,提速又換擋
面對未來,青島投資提速又換擋,呈現出充沛活力。
作為制造業轉型重要的風向標,“十三五”期間,青島市工業技術改造投資持續增長,2016-2019年,增速分別達到3.5%、18.1%、22.6%、29.7%。
這背后是青島展開的企業技術改造三年提升行動,其間年平均滾動推進技術改造重點項目超過500個,多次上調技術改造獎補政策,僅2019年就為全市161家企業安排技術改造綜合獎補資金超過4億元,有效提振企業投資信心。
這一年,技改投資增長對工業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84.4%,工業投資增長20.2%,不僅比上年大幅提升12.8個百分點,更領跑全國,為青島搶抓新一輪技術變革,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增添了底氣。
“十三五”這五年,也是青島“新經濟”蓬勃興起的五年。2019年,青島“四新”經濟投資增長36.7%,占全市投資的比重為44.6%,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67.4%。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26.5%,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35.4%。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1.8%,增速比上年提升96個百分點,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25.7%。
青島深刻地認識到,未來青島的基礎設施將要支撐的不只是青島一座城市,而是要在膠東經濟圈、在山東、在黃河流域、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承擔戰略使命。
因此,青島正在面向更加長遠的未來,謀劃城市“新基建”,投資城市未來。
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上,作為首批5G試點城市,青島5G基站數量已經破萬,為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提供基礎,在海爾卡奧斯等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帶動下,已經聚集了1833家工業互聯網生態企業。
在融合基礎設施領域,公路、城市道路、鐵路、地鐵、民航、港口、郵政等面向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方向全面開啟智能化升級進程。“十三五”期間城市軌道交通從無到有,高峰期6條線同時在建,預計完成投資987億元,較“十二五”增長兩倍多,運營里程將達到245公里。董家口港區建成原油碼頭二期,前灣港區建成迪拜環球碼頭工程,四個世界最先進的集裝箱全自動化泊位投入商業運營,開創了全自動化集裝箱作業的新紀元。
在創新基礎設施領域,青島著力打造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大科學裝置。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實施的軌道交通車輛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等3個重點項目竣工,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標志我國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正在成為科研新高地;海洋科學考察船隊加快建設,“藍海101”“東方紅3”“深藍”號等三艘重量級科考船在青入列。
投資的“換擋提速”,將為這座城市書寫新的發展故事。
轉變“打法”,優化城市營商環境
投資事關經濟工作的全鏈條。“十三五”期間,青島不斷廓清城市定位,轉變“打法”,擴大有效投資。
青島先后在與市場關聯度高的21個經濟部門設立了市場配置促進處,全面發起15個攻勢,面向新舊動能轉換推出13個產業專班,研究和推進細分領域的市場化,為拉動投資“炸開了泉眼”“找到了礦脈”。
2019年青島海洋產業投資增長56.5%,高于全市投資增速34.9個百分點;科技領域相關投資增長133.5%,高于全市投資增速111.9個百分點。
今年面對疫情沖擊,青島選取重點產業、重大基礎設施等項目431個,發起超常規的抓項目促投資“百日攻堅”行動,采用“頂格戰法”,由市級領導頂格推進,部門、專班、區市條塊聯動,人大政協“小分隊”開展多輪現場核查,紀檢監察機關持續“為企業護航”;按旬調度,縮短為企業解決問題的時間,在促進投資回暖的同時,充分發揮投資對補短板、調結構、促轉型的關鍵作用。
1-8月,青島民間投資增長18%,較上月大幅提升6.2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全市投資的比重為58.1%,上拉全市投資2.5個百分點。產業類民間投資發揮主要拉動作用,增長22.6%,占比36.3%。“四新”經濟領域投資增長24.3%,高于全部投資增速19.3個百分點,“四新”經濟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上漲至49.9%。
“十三五”期間,青島之所以獲得企業家和資本的青睞,得益于青島在創新打法中,不斷優化城市的營商環境。
高新區創新“拿地即開工”審批服務模式,各項目平均審批時間至少節約30個工作日。即墨區對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限進行精細化控制,實現了新建商品房轉移登記、商品房預告登記等1小時辦結發證,不動產更正登記等當日辦結發證,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首次登記1個工作日辦結,抵押權注銷登記即時辦結。萊西成功出讓青島市也是山東省首宗“標準地”,中安芯界(青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競得濟青煙(萊西)國際招商產業園286.6畝帶指標的“標準地”50年使用權,實現土地“即拍即用”。
眼下正是“十三五”收官的關鍵階段,青島決定通過延續“百日攻堅”行動,為抓項目促投資再加一把勁兒。
目前,青島正在梳理新一批項目庫,力爭年內形成更多實物投資,通過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投資,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優結構,為“十四五”期間下一個五年的經濟發展開新局、育新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責任編輯:劉聰聰